首页 > 新闻 > 正文

薛涛:固废企业如何找到二次增长曲线?

时间:2024-06-03 11:43

来源:中国固废网

作者:薛涛

评论(


首先我们分析下服务职能相关性。要怎么发现先机?这些机会如何产生?站在过去看过去,我们会发现有些领域从“不能做”变成了“能做”,也发现中间有一些变量发生了,我们把这些变量归纳为三大变量。

第一是政策变量。我反复说过,做环保看政策。但是只有政策变量也不够,比如戴晓虎老师提到的中欧政策对比,中国在家电回收生产者责任制度建设方面一直领先欧洲,但我们的废旧家电不挣钱。

生产者责任制度引进了七八年时间,最终呈现的效果实际上是南橘北枳。所以不能完全依赖政策,商业模式能否走通还要看具体的产业变量。比如隽诺环保董事长闻靓总提到的废轮胎(相关阅读:如何为循环经济提供可持续获利的解决方案和路径?),废轮胎做炭黑为什么现在会成为一个业务,而以前不是?

因为以前的废轮胎更多拿去炼油做船用重油,工艺简单,利润也更好,但是由于最近的海洋环境保护的提高,导致做改制炭黑才能赚钱,这中间出现了产业间的轮动。当然最后也包括技术变量。技术的突破是支撑并强化业务经济性的一个关键因素。总体来说,这三大变量两两进行组合的时候,才能把原来的“不能”变成“能”。

因为以前的废轮胎更多拿去炼油做船用重油,工艺简单,利润也更好,但是由于最近的海洋环境保护的提高,导致做改制炭黑才能赚钱,这中间出现了产业间的轮动。当然最后也包括技术变量。技术的突破是支撑并强化业务经济性的一个关键因素。总体来说,这三大变量两两进行组合的时候,才能把原来的“不能"变成“能”。

1717391326396902.png

包括我们一直在关注的农业,农业的产业化速度虽然不够快,但是一直在发生。我去年就讲过,原来有一家做屠宰废水的企业,营收只能做到两千万,但由于现在畜禽产业化的发展,目前营收已经超过一个亿了。包括中持绿色,现在也一直在推行“环保+农业”战略,在农业工业化中间把握住了先机。

所以站在过去看过去,我们尝试着从隽诺环保和中持绿色的案例中找到一些诱发变化的因素,未来这两个领域还会继续裂变吗?这就是我们要尽量去预判的一个方向,E20也会持续关注农业和工业资源化在这三大变量中间产生的机会。

1717391349912604.png

焚烧供热市场正快速打开  工业领域等待环保企业突破

第二个是自主业务相关性。这部分和在各位企业家的联系相对更加紧密。今年垃圾焚烧企业在余热利用上的动作特别频繁。为什么这么多企业都在做供热?我们还是继续来看政策、产业和技术三大变量。

1717391389541749.png

首先是国家对传统燃煤供热有一个严格的控制,包括责令取缔小型锅炉、推行以气代煤等等。但是燃气供热相当贵。现在冬季天然气的价格已经达到了5元/m³,燃气供热成本能到400元/吨,对用热企业来说显然不够经济。

另外还有一点要注意,污水治理领域近几年一直在推进的分质治水,要求所有的工业企业必须入园,市政污水厂以后只能处理生活用水,这样的产业组织形态变化就带来了工业企业的重新聚集和重新布局,表面上是水处理的问题,实际上同时牵涉到了能源配给的问题。

所以为什么焚烧供热市场在快速打开?因为我们的政策变量和产业变量进行了耦合。除此以外,当然还有技术变量在起作用,包括长输供热技术、蒸汽升压技术等等。

1717391416953981.png

再回到垃圾焚烧行业的商业模式,我们从原来的发电并网到现在转向热电联产甚至全量供热,除了供热市场本身的需求驱动之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的电从来都太便宜。这是我们制造业成本的核心,当然也是我们国有制度的核心,是以央企为主的发电和输配电体系带来的价格优势,这也是我们制造业优势的底座保障之一。

长期预判来看,我们的电价一直都不会太贵。为什么中国要发展新能源汽车,我今天早上看一篇文章写的非常好。它说不仅仅是因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容易实现弯道超车,还因为我们电网系统的运行成本需要大量的晚上用电来平衡。所有的车全部转成新能源后正好可以解决一部分晚上充电的要求。目前,我们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相较日韩已经具备了压倒性优势,只有美国和我们齐头并进,这里面反映的就是制度作用下的蝴蝶效应。所以不要一味地抱怨制度,制度自然会有它的缺点,但是老子说福祸相依,正是制度带来的很多红利才让我们的产业不断迭代。所以,客观看待一件事情很是关键。

1717391540436521.png

整体来看,由于垃圾焚烧发电国补的退坡,企业在垃圾发电上可以获得的收益被进一步压缩,供热变成了一个新的盈利点。这其中同时也伴随着大量利好焚烧供热的政策出台,具体细节就不说了。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