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这家深耕生物质废弃物资源化的企业,如何在生物能源领域异军突起?

时间:2024-03-28 09:35

来源:中国固废网

作者:赵利伟

在传统化石能源紧缺和低碳减排的全球大背景下,发展绿色清洁、可再生的新能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具有环保性能好、原料来源广泛、燃烧充分、可再生等众多优质特性的新型生物能源,正成为引领绿色变革的重要角色。

在“2023(第十七届)固废战略论坛”上,深圳市朗坤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公司总经理冯欣诚以《聚焦生物能源科技 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为主题进行精彩分享。他指出,朗坤集团持续用生物技术深耕生物质废弃物深度资源化处理领域,未来将着重在生物能源领域发力。

微信图片_20240328093800.jpg

冯欣诚

气候变化已经在以多种方式影响着地球上每个区域。2013年到2023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高达5400亿吨;预计到203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再升高1至3℃,而全球每升温1.3℃,极端气候灾害发生的几率就会上升约50倍。

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和环境危机,朗坤集团深耕生物科技资源化领域二十余载,致力成为一个用生物科技解决环境问题,减排二氧化碳,实现变废为宝的行业领跑者。

20余载成长路,用技术驱动产品力升级

朗坤集团创立于2001年,第一阶段以餐厨废弃物处理为核心,深圳生物质资源再生中心项目是其最早的生物质资源再生中心项目,主要处理餐厨废弃物和废弃食用油脂,处理能力600吨/日,资源化产品包括生物柴油、清洁电能、沼气、有机肥原料等,当前碳减排能力约为15万吨/年。

第二阶段开创生物质废弃物协同处理模式,以广州生物质资源再生中心项目为代表,这是国内一次性建成规模最大的生物质废弃物综合处理项目,主要处理餐厨、厨余废弃物和废弃食用油脂等,规模达2040吨/日,资源化产品有生物柴油、清洁电能、沼气等,碳减排能力超53万吨/年。

此后,朗坤集团不断聚焦资源化产品的外延,第三阶段发力生物质废弃物深度资源化处理和新的合成生物系列产品,中山生物质资源再生中心是这个时期的重要项目,处理规模1040吨/日,通过处理餐厨、厨余废弃物和废弃食用油脂等,产生清洁电能、沼气等资源化产品。

第四阶段发展到建设超减碳生物能源超级工厂。2023年11月启动建设的北京通州生物质资源再生中心项目,正是朗坤生物质资源再生中心4.0版本的标杆项目,项目设计处理规模2100吨/日,将按照世界领先的标准,规划建设高标准的超减碳生物能源超级工厂,通过对生物质废弃物深度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项目投入运营后预计每年贡献超50万吨碳减排。

通过持续用生物技术深耕生物质废弃物深度资源化处理领域,朗坤集团处理的餐厨、厨余等生物质废弃物已累计实现超122.60万吨碳减排,生产的生物柴油等资源化产品已累计实现超77.71万吨碳减排,焚烧发电累计实现98.87万吨碳减排。

目前,朗坤集团在全国已拥有30余个生物质资源再生中心,并已开始布局全球生物能源业务。

产品力不断升级推动着企业的高速发展,2023年5月23日,朗坤集团成功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锚定生物能源科技,持续打造核心竞争力

当前,朗坤集团已形成生物资源再生技术、生物能源技术、合成生物智造技术等三大核心技术体系。

其中,由朗坤集团自主研发的生物资源再生技术体系包括LCJ厌氧微生物技术、微生物除臭技术、LHP超高压挤压技术等三大技术。

朗坤集团还拥有行业领先的生物能源技术,是国内率先采用生物酶法大规模生产生物柴油的企业。生物酶法工艺环境友好,得率可达94%,每吨生物柴油可实现约2.45吨碳减排。冯欣诚表示,朗坤广州和深圳生物柴油项目产能总规模为17万吨/年。未来,朗坤将高效推进生物航油、生物船燃业务,规划10年内总产能达到400万吨/年,贡献更多碳减排!

在合成生物智造方面,朗坤集团同样技术实力领先。当前正在打造高通量、自动化、高灵敏的液滴微流控平台,高标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工程实验室,利用AI技术辅助设计、构建各种微生物菌种。同时,集团也正在规划北京合成生物智造中心,与深圳总部形成南北双核心布局模式。

在合成生物智造业务方面,旗下子公司中科朗健,研发HMOs(人乳低聚糖)系列产品,可添加在婴配奶粉、成人奶粉、特殊医疗食品、医院营养餐等产品中,目前中科朗健珠海工厂的产业化进程正在加速突破,这也是朗坤集团整体产业布局的一部分。

“资源生生不息 创造朗朗乾坤”,朗坤集团正以生物科技创新赋能各项业务高质量发展,持续研发打造更完善的生物资源再生技术体系,建设更多世界领先的超减碳生物资源再生中心,生产更多清洁电力、沼气、生物能源等资源化产品。面向未来,朗坤集团聚力双碳目标实践,引领绿色变革,持续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