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9-19 09:03
来源:中国固废网
作者:丁宁
目前的渗滤液处理当中,总体上实际处理量远远小于产生量。我们的出水难以持续稳定达标,浓缩液有多少得到妥当处理,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飞灰的处理,更是如此。对标国外,欧美、日本飞灰处理走的大都是填埋的道路,足以证明填埋并非大家认为的那样不安全。很多人认为填埋场会有渗漏的问题,其实有一定渗漏是填埋场的正常现象,否则飞灰就没有必要固化稳定化达到一定入场标准后再进入填埋场,这是填埋场的基本逻辑。事实上,跟飞灰、渗滤液相比,很多品质远优于他们的废弃物仍然得不到资源化,因此急于考虑飞灰和渗滤液的资源化,大多是障眼法,意义不大。
第六是去粗取精,推动资源回收转型升级。过去我国的资源回收就是以量取胜,很多企业就是典型的“散、乱、污”的特征。现在国家要走高质量发展、环境容量接近耗竭、很多产能都出现过剩的情况下,资源回收行业将要走整合转型的路线,最终走向以质取胜的良性循环,在全球价值链当中,通过转型走向价值链顶端。我国长期专注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工序生产,国际分工地位较低,如果不能顺利转型升级,可能面临被“锁定”的危险。国家禁止洋垃圾入境,标志着我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转型,发展高质量回收体系,步入良性循环的坚定决心。
只有有了高质量的原料,才可能生产出来高质量的产品,有了高质量产品,才有高质量的废物,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循环。这个情况下我们的废物再去循环利用的时候,也能够生产一些比较高端的产品,而不是像现在,我国往往是在过度循环利用的情况下,很多低端可回收物只能生产一些低端甚至假冒伪劣的产品,资源回收的价值不大。
此外,在推动垃圾分类的同时,要通过选择性的分类来保证产物的出路和安全通畅。
为了保障高质量发展,最基本的要求是最终的产品应当满足质量合格的红线要求,在这条红线之上的东西,才是市场可以接受的。供需平衡曲线是指落在左边的质量比较好,满足高品质利益要求,质量良好,是真正能够得到分类回收的东西;其他的只能达到一般的要求,或者说根本没有达到可回收利用的东西,这些低值垃圾只能进入到垃圾处理系统当中去,对其进行分类的意义不大。
第七是软硬兼施,要突破垃圾分类投放的瓶颈。我在人民日报有文章专门谈到垃圾分类,指出法制建设是基础,制度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条件,设施建设是根本。制度建设,需要逐步融合在垃圾分类当中,逐步得到推行,没有这样的制度作为保障,分类是很难推动下去的。
目前在推动分类时,主要的矛盾是前端制约后端。前端分类投放的参与率低,准确性差,导致分类后的垃圾实际上还是混合垃圾,基础设施没有办法正常稳定运行。我们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实际上是要解决人的问题,就是前端分类投放的问题。在推动垃圾分类的过程中,许多城市对分类产生了三大误区:一是为了短时间内达到上级指定的目标,出现了急功近利的情况;二是市场化问题,很多政府完全依赖市场,居民、政府、企业未能各司其职。在垃圾分类当中,需要界定各主体的责任归属。分类投放是居民责任,垃圾分类是社会治理的工作,关系到人的文明程度的提升,既然是社会治理,就是我们要去扎扎实实做的基层工作,把它作为一个精细化管理重要的抓手,作为提高个人、社会和生态文明重要的载体。一味把它推向市场,模糊了个人、企业、政府在当中的责任,是十分不负责任的做法。如果市场化不能把这种分类投放的责任跟压力传递到产生者,这样的市场化项目,实际上就是掩耳盗铃。第三,是产物去向不明,可回收、易腐、有害和其他垃圾不能各尽其用,往往殊途同归。
第八是提质增效,打通易腐垃圾处理链条。垃圾分类难点很多,易腐垃圾则是难点当中的痛点。主要的困难有四点:源头分类难,臭味控制难,土地利用难,持续盈利难。
通过综合绩效评估以后发现,如果说分出来的垃圾,能够经过液氧,最后残渣回到土地上,得到安全利用,综合的优势还是存在的;但如果回不到土地当中去,它的优势就是荡然无存,所以对于垃圾干湿的分类,不应一味要求资源化利用,厨余垃圾分类本质上是作为全流程优化的节点,把它分出来,加以适当处理,能够将其他的处理环节难度降低,效率提高了,类似于买一送一的策略。本身对于厨余垃圾来讲,它本身并不能得到什么特别高价值的产品,这是由它本身的成分组成决定的。
最后是求真务实,构建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推行垃圾分类,环卫一体化以后,还要务实,要基于基本的科学原理出发,构建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从物质平衡,能量平衡的角度看,为了解决现在环境污染的问题,必然要去减少垃圾的产生量,因此,我们必然要从源头降低减少垃圾量,降低垃圾当中的污染物量,实现垃圾资源回收。有机的垃圾要实现土地的利用,一般生活垃圾通过垃圾发电的方式进行能源利用,而最终以填埋封存作为最终保障,把很多的污染物封闭在有限的空间当中,把它完全和环境隔离起来。总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基于基本的科学原理构建我们的垃圾分类处理全链条。现在很多人对填埋场持有反对意见,但是如果没有填埋场的保底,很多的污染物就自然而然就进到环境当中去,对环境来讲存在隐患。我们推崇的不应该是“零填埋”,只能是原生垃圾“零填埋”,需经过处理以后进入填埋场。
基于我国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的差异,我国垃圾分类模式不是整齐划一,发达城市和一般城市,城市和乡村,东部和西部都不一样,这些地方应当根据各地条件,集日本模式,德国模式之长的模式,最后集成起来就行成了中国特色的分类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基于物联网,大数据构建智慧监管系统,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的很多信息化手段,未来完全有条件在后端把垃圾投放分类收集,分类处理整个全链条都纳入到监管当中,实现它的规范化管理,这个也是当前环卫当中增长的一个热点。
编辑:刘影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