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1-12 10:08
来源:中国固废网
作者:谷林
从2016年下半年以来,环保圈内尤其是关注固废领域的从业者,也许会经常看到一个人的微信文章被刷屏,好几篇文章点击过万,点赞过百,俨然就是环保界的网红。他就是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原党委副书记刘建国。
刘建国老师1990年9月进入兰州大学地质系研读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本科和硕士,后又分别进入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和法国国家应用科学学院(里昂)环境与土木工程实验室,攻读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博士和博士后。其间前后,刘老师一直在清华工作,在研究之外,也为广大本科生和研究生开堂授课。
在那次刷屏的清华大学林枫教师候选人文章里,有一些关于刘老师的评价:“在清华东门边的蓝色节能楼里,有一个环境学院许多同学都再熟悉不过的办公室——914房间。小小的办公室里,最大的空间留给了一张会谈小桌,有一位老师将他过去六年中最多的时光放在了这张桌子前,和敲门而入的每一位同学促膝谈心。914房间就是刘建国老师的办公室,而这张小桌则承载了一代代学生的温暖记忆。”“在环境学院学生的印象里,刘老师几乎从没有责骂过学生,他温和儒雅,平易近人,总是带着笑容,鼓励每一位学生做得更好。”
“在刘建国老师卸任党委副书记的时候,学生组与研工组的同学们自发地为他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简单的贺卡上写满了每个人的心里话:经师易遇,人师难遇!”
这些描述里也许有过于感性的赞美,但对于接触过刘老师的人,可能都会觉得恰如其分。尤其是他不事张扬、温和敦厚的“老好人”外表后面,坦诚直言、沉稳思辨的性格,颇具勇气的行为及尖锐的观点让不少人在错愕之后,由衷敬佩。
在参加中国固废网组织的“铿锵三人行”时,面对其他嘉宾和企业老总的发言,他直言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进行探讨。在现场观众和媒体记者,追问中国飞灰污染的时候,他不仅有理有据、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飞灰污染的现状和问题,并特别强调了中国在飞灰污染治理方面的历史过程和进步、发展。他强调:我们要看到现在和未来的问题,也要看到历史的原因和进步的过程,否则认知可能不全面、不客观。
在微信群里,遇到一些对垃圾问题有误解的观点引导观众时,他会第一时间站出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如下图:
当习近平讲话要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时,刘老师又及时发朋友圈发表自己的观点:有赞同也有担忧。在社会、媒体和行业一片赞扬声中,即使这点小小的担忧,也显得有些不和谐的“负能量”,E20水网固废网准备将其观点作为点评刊发,就此征求刘老师意见,并表达了自己的提醒。刘老师的回复是:既然敢发,就不怕别人批判。
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性格、胸怀以及为行业发声的激情,2016年尤其是下半年,刘老师不仅频繁出席E20及其他媒体和论坛等相关活动,并亲自提笔连续写了五六篇文章,最长的一篇文章6000余字。在这些文章里,刘建国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对垃圾问题的观点:
生活垃圾首先是污染源,其次才是资源。政府是垃圾处理资金投入和运营监管的责任主体,垃圾分类、减量、付费是作为“污染者”的市民应尽的基本责任。
垃圾分类,政府、民众等各方都有自己的责任,也必须尽到自己的责任;
不分类就是污染环境,不分类就是做坏事;
我国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应走多元并举之路。垃圾末端处理的主要出路是焚烧。
垃圾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社会的整体进步,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天上不会掉馅饼,撸起袖子加油干!
……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在想,刘老师写这些文章的时候究竟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面对行业被众多误解的愤怒?一心科普育人的惯性?激情为行业发声的使命感等等。不管是哪种,刘老师都以自己的有力书写,惠及了行业。
最新的文章中,刘建国有了更多的改变——以更加网络化的表达方式,将对垃圾的思考进行延伸,向社会沟通的层面推进。看过他最新两篇文章的人,也许都会被刘老师老当益壮的萌萌哒的风格所吸引。
当然,上述文章的阅读数又一次达到10000+。在环保行业圈,一篇原创文章达到这样的传播度,基本上就算是人人皆知了。连续发文,50%篇数过万的恐怕只有刘老师莫属。
接近结尾,其实我还在想,作为一个专业写文章的,如此接近并赞誉一个书写对象是否合适?最后,我觉得没关系,因为这份殊荣,不用作者太多笔墨,自有刘老师的白纸黑字以及明显可见的数据可为证明。与现今诸多的网红锥子脸不同,刘老师被追捧,是因为他一篇篇原创的专业文章。对于行业来说,如刘老师这样专业敢言,又具有社会沟通能力和科普使命感的专家成为网红,简直应该是行业一大幸事!
这话,不知你是否认同?
编辑:程彩云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