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8-02 15:47
来源:哈尔滨市农委
3.统筹推进其他利用模式。(1)秸秆饲料化利用。积极推广秸秆黄贮、微贮等技术模式,扩大饲料化利用比例,为肉牛、奶牛和肉羊养殖发展提供优质饲料。(2)秸秆生物质能源化利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鼓励发展秸秆生物质发电项目,积极推进秸秆沼气化利用,扩大秸秆利用量。(3)秸秆原料化利用。推动秸秆造纸、可降解秸秆纸膜、生产有机肥、保温砖、建筑板材等多元利用,实现秸秆利用产业化发展。(4)秸秆基料化利用。培育壮大秸秆基料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发展水稻育苗基质、草腐菌类食用菌基质、花木基质、草坪基料等利用新途径,提高秸秆基料化应用比例。
(四)实施农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行动
1.强化废弃物收集。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及时收集农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切实杜绝随意乱扔、污染环境的现象。加强农用地膜的残膜回收,对不回收农用残膜的,责令限期回收,逾期不回收的,由乡村、农场负责组织回收,其费用由地膜使用者承担。在农膜使用区域,以村屯为单位,建立农用塑料残膜集中堆放站(点),指定专人负责管理。
2.建立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鼓励引导农用废弃地膜加工企业在重点乡镇建立回收网点,或利用现有废品收购系统,为企业代收农用废弃地膜。探索农药经销点回收模式、专业公司有偿回收模式、政府主导公益性回收模式、农药集中配制和清洗回收模式,尝试开展农药废弃包装物的回收再利用,推进农药精准配制、残液无害化处理集中配药服务站建设。
3.推进农膜科学合理使用。推进农膜覆盖减量化、地膜产品标准化、捡拾机械化、回收专业化、回收利用片区化“五化”利用,争取建设一批国家级农膜回收示范县。加快农膜覆盖技术适宜性评估,示范推广倒茬轮作制度、一膜多用、行间覆盖、降解膜使用替代产品等技术。推动地膜新标准颁布实施,地膜厚度标准由0.008mm以下提高到0.01mm,从源头保障地膜可回收性。加强可降解地膜研发与应用,积极开展可降解地膜评价试验研究,通过筛选、示范、推广,提高可降解地膜使用面积。
(五)实施耕地重金属污染防治行动
1.开展协同监测。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摸清我市重金属污染耕地面积、位置及污染程度底数。推动土壤重金属污染加密调查和农作物与土壤协同监测。
2.严格保护和管控耕地。结合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结果,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污染风险评估、等级划分,严格划定轻度、中度、重度污染区,实施分区分级动态管理。按照耕地环境质量等级划分的面积和污染程度,由地方政府主导开展种植结构调整,施用重金属钝化剂或退耕还林还草等耕地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以各区、县(市)为中心,以农产品产地为重点,开展水稻、玉米、大豆、马铃薯、蔬菜及当地特色农产品等大宗农产品产地集中连片区域布点和监测采样分析,建立定点监测与重点抽查相结合的常态化监测预警体系,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可控可追溯,有效防范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风险。
3.开展定位监测工作。2018年-2020年,分年度开展土壤样品、农产品样品例行监测点重金属污染检测工作,按计划组织完成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点监测任务,编制年度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风险评估报告及农业面源污染农田种植业源氮磷流失监测工作报告。在全市重点流域和主要农产品种植区,建立种植业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点和残留地膜监测点。
(六)实施绿色有机食品发展行动
1.加强绿色品种选育推广。分作物开展科企联合攻关,加快绿色优质、广适多抗、适宜全程机械化品种选育推广,减少水、肥、药用量,加强监管,严禁非法转基因农作物种子种植。
2.严把新建生产基地环境关。检测新建生产基地的土壤、水、大气等环境指标,对达不到标准的,禁止建设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对有环境变化风险的基地重点抽检,检测基地周边是否有新增污染源,确保基地环境不被污染。
3.加大投入品监管力度。基地实行允许使用农业投入品公告制,明示基地允许使用的农药清单及肥料使用准则。基地建立投入品专供点,指导农户按照绿色食品投入品使用要求购买及使用。在备春耕、春种、夏管、秋收等投入品使用关键时间节点,对基地投入品进行监管,严格按标准控制使用量和使用次数。
4.提高原料基地标准化水平。加快制修订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技术规程。指导基地建设单位健全基地环境保护制度、生产技术指导和推广制度、绿色食品专项培训制度、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市农委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委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相关处(站)为成员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由各科研、教学、推广单位组成的专家技术指导组,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着力解决农业面源污染技术问题。各县(市、区)农业部门要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重要任务来抓,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制定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人,形成市县农业部门联动格局。
(二)加强监督考核。建立完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督察机制,市农委对各县(市、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开展督导检查,对督察中发现的问题,加强督促整改,对整改落实不力的,将约谈当地农业部门主要领导。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与惠农项目资金挂钩,将考核结果作为对县(市、区)农业部门资金安排“有增有减”的重要依据。
(三)加强预警监测。县(市、区)农业部门要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点的运行维护、样品监测、数据上报等基础工作,加强化肥、农药、地膜、秸秆、畜禽粪便监测预警。切实加强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着力开展水质、土壤、空气、农产品样品检测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认证检测,提升风险监测预警评估能力。
(四)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科学普及、舆论宣传和技术推广。大力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三减”、地膜回收利用、耕地重金属防治、农药废弃物回收处置等技术模式,及时总结推广各地涌现出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典型。
编辑:刘影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