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金宜英:进一步突破餐厨废弃物管理和技术关键

时间:2013-01-05 15:14

来源:中国固废网

作者:郑岩

目前,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及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大形势下,国家加强了对餐厨废弃物处理的管理力度,各部委投入大量资金支持餐厨废弃物产业的发展,餐厨废弃物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是,我国餐厨废弃物处理技术体系尚未成熟,真正的管理制度及企业还处于摸索阶段”,在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第115期学术沙龙上,金宜英博士介绍说,同时,他就我国餐厨废物管理和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产业发展思考进行了深刻解析。

“我国餐厨废弃物的管理体系逐步完善,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金宜英介绍说,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推动餐厨废弃物的资源化管理和利用。《“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制定了“十二五”期间餐厨废弃物处理的发展目标,指出到2015年,全国50%的设区城市初步实现餐厨垃圾分类收运处理,并不断完善管理,加强技术路线引导,实现餐厨垃圾专项工程总投资109亿。同时,我国积极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工作,在2批共49个城市的试点工作中,国家提出了三个统筹规范行业发展,即收运处统筹、油水固统筹和主体设施、环保设施、监管平台统筹。第三批试点申报工作的即将展开和全国200余个城市对餐厨废弃物处理的立项,将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地方层面,约40个城市颁布了餐厨垃圾管理办法,初步建成了一批餐厨废弃物收、运、处体系,在典型地区逐步实现了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

在介绍餐厨废弃物的规模化处理技术时,金宜英说,我国目前主要采用饲料化(干热处理、湿热处理)、高温好氧发酵和厌氧产沼技术。他强调,饲料化利用存在同源争议难以推广,沼气化成本高、运行困难,肥料化的市场接受度较差等是处理技术上存在的主要障碍。我国两批试点工作在工艺选择上侧重厌氧产沼技术,但运行情况并不理想,我国应该充分考虑餐厨废弃物处理的经济性,发展以湿热水解预处理技术为核心,集成废油醇解、固形物生物发酵、废水厌氧产沼的无害化资源化综合成套技术。

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金宜英提出了我国餐厨废弃物管理及处理的几点思考:首先在国家管理和标准体系层面,要尽快制定出台《餐厨废弃物管理条例》,完善对企业资质的管理和付费、补贴制度,研究制定资源化利用的技术和标准体系及运营规范;其次,在城市餐厨废弃物规划建设层面,要技术和管理两手抓,选择多样化的技术和相对集中的处理模式,落实责任主体,从源头控制品质;第三,在技术层面,要实现分类收集、分品质利用和分相处理,突破废弃油脂利用的管理问题、饲料化的同源性争议问题和传统厌氧技术的发展瓶颈是目前技术方面需要解决的关键。

他山之石:

美国餐厨垃圾的利用注重源头减量,其资源化利用形式是:多余的食物在保质期内回送到食品银行,废弃食品会转化为动物饲料、或工业利用、堆肥、填埋焚烧。欧盟与美国一样,饮食习惯与中国不同,餐厨废弃物产生量少,但建立了从收集、运输到处理的完整管理体系;技术上多用于堆肥或与其他生物质废物共同厌氧消化;对于一些产生源集中、产生量较大且未被怀疑对人体或动物健康有影响的多用于饲料。

日本早期90%的家庭餐厨垃圾进入了比较发达的焚烧系统,2001年推出餐厨废弃物利用的相关法规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据2007年数据显示,食品垃圾及食品工厂、饭店等的餐厨废弃物,有43%进入焚烧或填埋系统,26%用于肥料,23%用于饲料。韩国和中国相似,餐厨废弃物产生量比较大,经过2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利用体系。2005年,韩国餐厨废弃物饲料化和好氧发酵占资源化利用的80%以上,其厌氧发酵处理设施有9座,处理能力分别在10-200t/d之间,且规模有增大的趋势,主要由国有企业经营,但总处理能力仍不足5%。

台湾地区2007年规范了食品残余物的操作管理,指出人和动物均不能利用的食物才能以其他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养猪或饲料化是最有利可行的,堆肥化或肥料化可以普遍采用,特殊情况下采用厌氧消化,而焚烧和填埋是下下策。2008年,台湾厨余垃圾处理利用方式中,养猪占75.6%,堆肥占23.8%,其它再利用方式不到1%,并向高温蒸煮养猪、堆肥、饲料化及厌氧发酵生物质能源回收等多元化再利用方向发展。

编辑:郑岩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