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4 17:10
来源:天津市发改委
近日天津发改委印发《天津市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文件指出:统筹垃圾焚烧发电布局,提高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快先进污染处理技术应用和推广,不断提高垃圾焚烧发电环保水平。详情如下:
“十四五”时期是天津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为深入践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依据《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成效
“十三五”期间,我市深入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消费转型升级,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能源领域总体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供应保障、结构调整、设施建设、区域合作、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为实现天津城市定位和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了坚强保障,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能源消费减速提效,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能源消费保持减速换档、强度下降、效率提高的良好态势。2020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8104万吨标准煤,比2015年减少2.6%;全社会用电量875亿千瓦时,比2015年增长9.2%;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9.1%,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三五”能耗双控目标。持续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实施煤炭消费总量削减,加快推进清洁能源替代,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逐渐向多元化、清洁化方向转变。2020年煤炭消费总量3745万吨,比2015年减少794万吨,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40.8%下降到34.1%;天然气占比由10.2%提高到19.6%;非化石能源占比由2.7%提高到7.7%。
2.能源供应保障增强,质量结构显著优化。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稳内、强外、提质的供应格局基本形成,保障水平显著提升。推动大港油田、渤海油田增储上产,2020年油气产量3599万吨。北疆电厂二期、南疆热电厂等项目建成投产,全市装机容量由2015年的1328万千瓦增长到1917万千瓦,年发电量由601亿千瓦时增长到699亿千瓦时。净外受电量176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0.1%。深化与上游供气企业战略合作,多方向多气源供气格局基本形成,LNG气化外输能力达到4400万立方米/日。传统能源清洁化和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步伐加快,淘汰关停军粮城电厂和静海热电厂共7台86.2万千瓦燃煤小火电,全部煤电机组(含自备)实现了超低排放,煤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比2015年下降17.8克标准煤/千瓦时;清洁能源、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分别比2015年提高16.9和10.9个百分点;国六油品升级置换,乙醇汽油推广使用;123万户农村居民清洁取暖改造完成。
3.设施体系渐趋完善,协同优势逐步形成。深入推进京津冀能源协同发展,能源输配网络和储备调峰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互联互通互济的能源设施集成优势加速形成,为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保驾护航。特高压电网形成“两通道一落点”网架结构,500千伏输电网络形成不完全“目”字型双环网结构,通过9条线路与北京电网、冀北电网、河北南网联络,220千伏电网形成六个分区的供电方式。燃气主干管网形成南部国家管网港清线、港清复线、港清三线,北部中俄东线、永唐秦线,国家管网LNG外输C型管线贯通西部的高压管网架构,上游供气企业在津供气管线达813公里,中低压管网基本实现全覆盖。完成老旧供热管网改造1219公里,供热管网总长度达3.14万公里,集中供热面积5.14亿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9.9%。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和电力调峰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国家管网天津港、中石化南港两个LNG接收站一期投产运行。实施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机组调峰能力达到71.5万千瓦。
4.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发展动力持续增强。加快电力体制改革。推动组建天津电力交易中心和股份制改革,参与直接交易的市场主体范围和电量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0年,已全面放开10千伏以上电力用户进入市场,注册电力用户达1615家,售电公司166家,累计完成交易电量474.22亿千瓦时,为用户节省用电成本近19.58亿元。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建立完善优先发电、优先购电制度。推进燃气体制改革,研究提出城镇燃气高压主干管网整合初步方案,建立健全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深化价格体制改革,完成天津电网2017-2019年、2020-2022年监管期分电压等级的输配电价核定,完善两部制电价用户基本电价的执行方式,五年连续13次降低工商业用电价格,降低实体经济运行成本。制定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核定办法和成本监审办法、城市燃气管网配气价格管理办法和成本监审办法,核定独立的城市燃气管网配气价格和市内短途管道运输价格,落实民用气门站价格并轨要求,建立民用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动态调整非居民用气价格。
(二)存在问题
受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体制机制、环保约束等因素影响,我市能源发展仍然存在短板,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
1.能源保障有待加强。能源对外依赖度高,煤炭全部依靠外调满足,天然气资源地方难以统筹,电力入津通道有待畅通,应急储备设施建设滞后,高性能电力调峰能力不足,对外部资源协调和掌控方面缺乏主动权。能源运行调度难度增加,天然气和电力峰谷差不断拉大,季节性、时段性供求矛盾突出,特别是燃煤供热锅炉改燃和农村“煤改气”后,采暖季用气用电需求增长较大,极端情况下波动剧烈,难以精准把控,保障压力、风险成本增加。
2.结构调整制约加大。能源结构调整作为近年大气污染防治主攻方向取得较大进展,但调整边际效应递减,总体上能源结构调整内在潜力不强,继续减煤空间有限,热电联产机组承担供热面积持续增长,35蒸吨以下燃煤工业、供暖锅炉和农村取暖散煤基本清零,占煤炭消费70%以上的发电和供热用煤基本实现清洁高效利用,工业窑炉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已经收尾,钢铁行业先进产能释放,工业用煤需求刚性增长,煤炭消费占比持续下降难度很大。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面临困难,天然气利用受气源、市场供需和管网覆盖等因素制约,成本高于用户预期,依靠财政补贴难以为继,可再生能源受规划用地、资源条件等瓶颈制约,不具备大规模开发条件。
编辑:赵利伟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