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系列二 |垃圾分类,对掌握收运环节的环卫有何影响

时间:2019-08-16 09:16

来源:中国固废网

作者:程云、李少甫

可以看到,无论采用哪种调整方式,均涉及到收运车辆配置的改变。简而言之,要么购置专用收运车辆用于厨余垃圾的收运,相应地会刺激有机垃圾专用收运车辆市场;要么改装车辆,一辆车同时可以分开收运两种垃圾,同时增加收运次数。同时中转站也亟需改造升级以匹配垃圾分类收运的要求。

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也认为,厨余垃圾的分类收集、转运及处置是决定前端居民参与分类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当然,这样单独的收转运系统也带来了环卫服务内容的扩大以及包括环卫装备在内的发展机会,而后者则直接会促进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

可以预见的是,从环卫领域来看,这场持久战的“垃圾分类”除了带火各式垃圾袋、垃圾桶外,还将催热分类运输车辆的市场。据E20研究院测算,随着我国垃圾分类工作的不断深入,仅厨余垃圾收运车辆可释放的市场空间就可达到110亿元。当然车辆的市场空间释放还要取决于各地现有环卫设施水平、垃圾分类预期目标以及经济情况等多方面因素。

以上海为例,为了分类之后湿垃圾的及时转运,根据《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2018年将新增16辆有害垃圾专用运输机动车;全市湿垃圾专用收运车辆达640辆。2019年,全市湿垃圾专用收运车辆将达780辆;2020年,达920辆。平均每年新增车辆购置费用近5000万元。

别让问题中转站影响分类,传统简易中转战面临升级改造

目前我国最常用的垃圾运输一般有直运和转运两种模式。直运模式下,运输车辆将垃圾直接运送至对应的后端处置设施。而在转运模式下,运输车辆将垃圾运输到具有压缩功能的中转站。

E20研究院认为,在垃圾分类运输的要求下,无论是一辆车变成两辆车(其他垃圾车、厨余垃圾车),还是一辆车收两种垃圾的模式,受运距影响大多会采用经中转站进行转运的垃圾收运模式。中转站如果不分类进行压缩的话,便再次将居民分好的垃圾混合,那么前端分类投运、分类收集以及分类运输的功夫将白费,所做的努力都将付之东流。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传统简易的中转站将面临升级改造,而根据改造的标准、规格等的不同,全国城镇垃圾中转站的改造升级市场空间最大可达100-500亿元。

以宁波为例,2013年起,为提前备战垃圾分类,宁波市新/改建六座大型生活垃圾中转站,全部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从垃圾车卸料、垃圾压缩、转运装车,全部自动控制,机械操作,远程监控,仅江北生活垃圾转运中心设计处理量为790吨/日,“吞量”惊人,改造投资逾1亿元。

有利有弊,环卫企业“分羹”垃圾分类

面对陡然升温的垃圾分类国策,有的先行示范城市,比如上海,政府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直接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推行垃圾分类制度;也有的示范城市,政府以购买服务方式或者PPP模式,充当“裁判”的角色,引入社会资本进行运营,政府则通过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对垃圾分类服务成效进行监管。

目前环卫企业、科技型公司、垃圾焚烧企业、物业公司等,均开始涉足垃圾分类业务(参考阅读:上半年超5亿项目落入7类企业手中,垃圾分类搅动固废市场)看中的是垃圾分类“政策好、市场火”,垃圾分类项目成为了他们竞相争夺的“香饽饽”。因对垃圾分类行业政策、产业利益的驱动链条等认识不清、判断不明,时常抱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态导致垃圾分类项目停留在“建站、购桶、发袋、标语、口号”等面子工程。(参考阅读:【热议】垃圾分类市场化的五大乱象和三点建议)。更有众多以“互联网+回收”模式进行垃圾分类创业的公司参与其中,目前来看也并不完善。

因此,对企业来说,垃圾分类这场风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与垃圾分类相关性最高的环卫运营企业来讲更是如此。

环卫企业进入垃圾分类市场有利的因素:

第一、加速扩张,将产业链向上下游延展。由于轻资产的环卫企业想要打通以垃圾焚烧为代表的具有重资产特性的终端垃圾处置市场并不容易,于是众多环卫企业倾向于将产业链条横向或向前端纵向拓展,即进入垃圾分类市场。对于传统环卫企业而言,传统环卫业务的“红线”划在小区外,也就是说小区之内由物业负责,小区之外由环卫负责。而垃圾分类的工作实际上是在居民家中及小区内开展的。垃圾分类的市场化则使得环卫企业有机会进入小区内部,走完最后“一百米”,从源头引导居民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促进整体环卫业务的开展;

第二、从垃圾分类工作业务和流程来看,环卫本身的工作其实就是在跟垃圾打交道,对垃圾分类投运、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等工作流程非常了解,尤其熟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管理模式。垃圾分类同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说环卫企业接手垃圾分类业务得心应手;

第三、环卫企业的日常清扫、收运都是按照计划实施,什么样的垃圾怎么收,每天什么时候收,收几次,什么路线,都是按照规划来做。若将垃圾分类工作交给其他第三方来做,与环卫收运的衔接十分繁琐。若由环卫企业直接负责垃圾分类工作,则方便企业内部统筹规划和统筹管理,便于提高效率、节省管理成本。

第四、大型的环卫企业都有智慧环卫管理云平台用于日常环卫作业管理工作。如由环卫企业接手垃圾分类工作,则可将垃圾分类数据统一联网进行管理,方便政府的监管与绩效考核,分类效果一览无余。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主体,如果无法从全局出发,根本上改变居民的行为习惯,垃圾分类项目都无以为续,很容易一切归零。因此对于环卫企业来说,垃圾分类绝不能只注重面子工程,而不注重实际效果,也不能以完成政府考核为目的,而是实实在在提高老百姓分类意识。我们注意到有关部门曾在相关场合明确提出“各地不要再搞花架子,垃圾分类工作重点是基层发动与体系建设,企业参与不能代替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居民分类行为的养成不是花钱买来的”。

正如上文所说,垃圾分类对环卫企业既是机遇,更是挑战,既是考验,也是历炼。

环卫企业进入垃圾分类市场不利的因素:

第一、现如今,环卫一体化项目一般规模较大,一个区的项目每年服务费可达几千万甚至上亿元。若额外增加垃圾分类的内容,项目合作金额和服务范围势必更大,体量过大的项目,对社会资本方的综合实力、政府的考核付费、项目的管理边界等均提出较高的要求,整体承接的难度较大;

第二、存在服务期限不匹配的问题。环卫项目如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一般是以3年为期,而PPP模式则在10年以上。但垃圾分类项目,目前大部分地区都还处于试点阶段,实际上都在走一步看一步,一般的签约时间都在1年以内,方便及时作出调整,导致签长约的可能性不大。这样一来就很难将传统环卫项目与垃圾分类项目形成打包项目。一般需要分开招标,环卫项目需要相应资质及项目经历,对于环卫企业而言存在一定竞争优势。但单独的垃圾分类项目则不同,如上文所述,各类型、各行业的企业都有能力、有意愿承接垃圾分类项目,竞争激烈,环卫企业在同地同时承接两种项目的难度较大。

第三、环卫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项目看起来体量大,但实际利润并不高,再加上目前垃圾分类收费机制的不健全,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的支付能力有限,政府付费的履约能力和意愿也是有待考量。政府付费的持续性也将给项目主体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对于轻资产劳动密集型的环卫企业而言,承接垃圾分类项目,现金流将受到更大的挑战。

可回收物收运体系--两网融合:

说到垃圾分类对环卫行业的影响就不得不提到“两网融合”。所谓“两网”指的是以环卫收集运输为主的“环卫网”,以及以拾荒及其他有组织资源回收为主的“回收网”。这两张网所针对的都是垃圾分类中的“可回收物”。可回收物主要为“玻、金、塑、纸、衣”,而根据可回收物的回收再利用价值又可简单分为高值与低值两类。高值可回收物主要指金属、纸、织物等,通过回收再造可以产生价值相对较高的再生产品并具有较为完善的消纳途径,可以形成健康的产业链。而低值可回收物则是以玻璃制品及部分塑料制品为代表的,虽然可以通过回收再造形成再生产品,但由于再造成本较高,或再生产品没有完善的消纳途径导致此类可回收物的回收再造不经济。

“回收网”针对的主要是高值可回收物,而剩余的低值可回收物一般由“环卫网”兜底。

据E20研究院调研,某省会城市居民生活垃圾组分如下图所示:

image.png

可以看到在入户调研的情况下,居民家中产生的可回收物占生活垃圾总量的34%左右,但其中占比最高的纸类以及大部分属于高值的橡胶和塑料、纺织品、金属等均以不同形式流入了“回收网”,真正被“弃置”最终由“环卫网”收集的可回收物仅占可回收物总量的20%左右,占生活垃圾总量的6%。由于几十年来一直存在的“回收网”,实际上目前施行的垃圾分类制度并不会对现有可回收物的管理体系造成太大影响。

“两网融合”指的是将“环卫网”与“回收网”进行整合,形成一套统一的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体系,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同时消除部分负面社会问题。但目前“两网融合”难度较大,进展缓慢。“回收网”存在已有数十年,运营效率已经较高,虽然从业人员大多来自偏远贫困地区,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但是通过“回收网”,他们回收资源,减少垃圾,降低财政开支,同时解决了大批人的就业问题。据调查,全国城市中的拾荒者群体达230万人,仅在北京高峰时期就有近17万人从事相关行业,为北京垃圾处理减少支出近40亿元/年。但同时拾荒者的大量聚集也可能造成社会治安的不稳定,一些非正规垃圾交易点、打包站等卫生标准较差,易造成二次污染,给城市公共卫生埋下隐患。由“环卫网”对“回收网”进行收编,一方面会大量增加政府支出,另一方面面对稳定的工资收入,收编的工作人员工作动力可能大幅降低,造成回收效率的下降。既臃肿了现有环卫队伍,又降低了可回收物资源回收效率。E20研究院认为,“两网融合”是城市固废系统化、集约化管理的体现,对提高城市固废管理效率、降低成本应起到正面效果。但仍需伴随着相关法规体系的完善不断探索前行。

结语:

目前我国环卫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较低,前十家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之和仅为6%,远低于生活垃圾焚烧的55%。未来很多小规模、市场竞争力较弱的环卫企业将被大量挤出和并购。环卫的产业化和集约化还处于早期阶段。因此目前很难说垃圾分类对此过程和商业模式会带来怎样的重大影响。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环卫对于厨余垃圾的单独收集和转运是至关重要的,是决定前端居民参与分类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当然,单独的收转运体系也带来了环卫服务内容的扩大以及环卫装备为主的行业发展机会,直接促进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

image.png

联系人:李少甫

电话:13901170916(微信同步)

8月30日,由E20环境平台、上海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主办的“2019(第七届)上海固废热点论坛”将于上海建工浦江皇冠假日酒店浦江宴会厅举行,论坛将聚焦无废城市建设、垃圾分类、分类后的相关技术升级、危险废弃物等四大热点话题,报名请扫描如下二维码或拨打:黄先生 010-88480403、13141454809

image.png

12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