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广西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2017~2030年)(征求意见稿)

时间:2018-01-02 13:00

来源:广西环保厅

6.积极推行先行区建设,打造土壤治理修复示范

河池市作为全国6个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之一,紧紧围绕“力争到2020年先行区土壤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的目标开展各项工作。一是编制《河池市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方案(2016-2020年)》,编制《河池市生态环保型有色金属产业示范基地规划》、《河池市生态环保型有色金属产业示范基地规划实施方案》和《广西河池市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2012-2020年)》等。二是引进外脑智库,率先在全国组建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专家咨询委员会,在项目的立项、实施和上报过程中,提供咨询、指导和把关,为河池市的项目质量提供了保障。三是根据河池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际,明确了河池市土壤污染治理修复类项目实施程序和实施要求,在科学化、规范化的前提下全力推进治理修复项目的实施。打造了一批土壤治理与修复示范项目,为今后的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四是全面开展基础环境状况调查工作。2013年,对全市环境状况开展了普查,调查共设置采样点1026个,其中,地表水采样断面189个,地下水采样点172个,土壤采样点603个,矿渣场采样点62个,为河池市制定相关环保决策和政策措施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

7.加强能力建设,提升土壤环境监管水平

能力建设是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的重要保障,为提升土壤环境监管水平,一是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各级环境主管部门落实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责任部门,加强人员配置,“十二五”期间广西共投入3.4亿元用于提高土壤监测分析、监察、执法能力。二是加强技术培训。自治区环境保护厅多次组织相关业务、技术培训,使土壤环境监管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三是加强监督监测。为确保广西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项目顺利开展,自治区环境保护厅成立项目督查组,采取定期报送项目进度、开展督促检查、邀请专家指导等多种方式推进项目实施。

8.增强信息公开,引导公众参与

近年来公众参与土壤环境保护的意愿越来越强,公众参与土壤污染防治,能够使该工作以更高效、规范、和科学的方式开展。为了做好土壤环境信息公开,正确引导公众参与我区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的监督管理,自治区环境保护厅在网站上向社会公开了广西首批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单,同时,通过“六˙五”环境日,向公众积极宣讲土壤污染的危害和土壤环境保护的意义。

(五)存在问题

目前广西的土壤环境监管体系建设基础较为薄弱,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尚未建成,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力量不够,存在监管体系不健全、技术水平不高,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如下:

1.土壤污染状况底数不清

自原自治区环境保护局在“七˙五”期间开展了全区土壤背景值调查,自治区各部门陆续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但受点位空间布设稀疏、局域性的限制,监测结果不能充分衡量现有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水平。目前,土壤例行监控制度尚未建立,而土壤环境质量详查工作才刚刚启动。

2.相关法规标准不健全

目前,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管理、风险管控、修复治理等方面的标准、规范还不完善,土壤环境管理体系也尚未建立健全,限制了地方相关工作的开展。由于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部分工业企业已倒闭,部分工业企业逐渐搬迁入园,原有工业企业的搬迁整合将遗留大批疑似污染场地,研究制订针对性和适用性较强的地方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已成为地方土壤环境保护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

3.各部门协作机制尚未完善

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农业、环保、国土等部门均开展过土壤环境质量摸底调查工作,但由于关注的重点不同,存在监测指标和标准不统一、无法实现实时更新的问题。此外,由于缺乏各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共享机制,导致土壤环境质量信息无法共享和实时更新。

4.土壤环境质量不容乐观

一是局部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突出。有色金属成矿带是导致局部地区土壤重金属背景值偏高的天然原因;有色金属采选冶炼等人为活动、喀斯特石漠化、酸性土壤和酸雨是加速了土壤重金属扩散的外在因素,各类矿区、选矿厂、冶炼企业、尾矿库周边的土壤都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污染,其中镉、汞、砷、铅等四种重金属超标情况较为普遍,部分受严重污染的农业用地已丧失使用功能,个别地方发生“镉大米”事件,农产品质量安全受到威胁,土壤治理任务极其艰巨。二是历史遗留危险废物风险较大。部分涉重金属尾矿库尚未完成整改,还存在关停企业遗留的一批含砷、镉、铅等重金属废渣的废弃厂址,存在很大的环境风险隐患。三是采选冶治理和关闭工作缓慢。部分关闭涉重金属企业整治工作未能按时完成,部分污染治理项目推进缓慢。

5.土壤环境管理能力有待提升

部分市级和大部分县级环保部门尚未成立土壤环境管理机构,专职管理人员匮乏;县级环境监测机构土壤环境监测仪器设备、专业监测人员匮乏。虽然通过能力建设项目为各市、县环保部门配备重金属监测设备,但土壤有机物监测能力有限,设备操作人员严重缺乏,难以支撑我区开展土壤环境污染防治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6.科技支撑尚显不足,资金缺口大

一是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作又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特征,这就使得土壤环境保护工作相对滞后于大气环境和水环境保护,修复与治理技术发展领域存在科技短板。现有受污染土壤的土地类型多样,污染成分各异,但成熟治理技术极度缺乏。二是资金紧缺,按国家要求完成土壤治理与修复的任务目标,资金缺口非常大,而且治理与修复耕地的投资大,周期长,与收益不匹配,难以撬动社会资金持续投入。

(六)机遇与挑战

1.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土壤环境保护工作,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国务院于2016年出台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针对当前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提出以农用地中的耕地和建设用地中的污染地块为重点,守住农产品和人居环境安全底线为原则,开展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实现全面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的目标。环境保护部也将“土壤保卫战”作为“三大战役”的重点任务积极推进。

1234567...8

编辑:刘影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