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8-24 11:44
来源:中国固废网
在政策、市场等外部环境驱动下,“蓝色焚烧”成为垃圾焚烧行业重点探索的方向。2016年上海垃圾焚烧热点论坛主题聚焦“蓝色焚烧3.0”。论坛现场,光大环境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俊以蓝色理念的EBEP光大制造为主题,为与会者分享了光大国际在进行蓝色焚烧过程中的经验和思考,并描述了可以感知的“蓝色焚烧3.0”应该具备的因素。
光大环境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俊
以下内容根据周俊现场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为了推进新一轮的产业发展,光大国际在2015年年底,进行了一次改革,将所有业务板块,形成四个相对独立的业务类型:环境科技、环保能源、绿色环保、环保水务。周俊介绍,其中环境科技板块,由技术研发、设计咨询、装备制造、环境信息和数据管理几方面组成。
周俊表示,光大国际一直在践行蓝色焚烧理念。截至今年6月底,光大国际环保能源各项目共处理生活垃圾419.6万吨,提供上网电量约11.75亿千瓦时。上半年各环保项目接待国内外参观考察共1660余批次,超越2.88万人。
蓝色焚烧3.0应该具备的三大要素
周俊认为,可以感知的蓝色焚烧3.0至少包括三个要素:
第一,高水平的运营维护管理。首先,要求厂区建设,与周边的环境要融合。其次,运营信息必须公开透明,高压式监督,公众放心。再有,要能提供长期稳定的运营管理,稳定运营。
第二,高标准排放。烟气的排放标准,优于欧盟2000标准。渗滤液全回用,接近零排放。飞灰处理应该用更高的技术,进行更彻底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第三,实现更高效能的利用,采用次高温次高压锅炉,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垃圾焚烧电厂经营效益提升,缓解运营成本压力。应该向发达国家看齐,积极延伸项目价值链。
光大制造积极打造垃圾焚烧发电行业的“中国制造”
蓝色焚烧下,光大制造也一直在创新。历时10余年,不断探索,刻苦攻关、执着投入,成功研制国产750T/D大容量生活垃圾焚烧炉排,推出一系列行业领先的核心技术产品,形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垃圾焚烧发电整体技术体系,积极打造垃圾焚烧发电行业的“中国制造”。
光大国际2006年成立研发团队,自主研制核心装备。2010年,首台自主研发400T/D焚烧炉在江阴项目成功应用。2011年,技术装备公司在常州成立。2012年9月,正式投产。2014年,正式面向市场销售,截至目前,已销售及厂内排产焚烧炉共计89条线。
周俊指出,光大始终坚信环境问题的改善,取决于环保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从成立研发团队,到独立运营的环境科技公司,每一步都是一次理念的提升,和对技术创新的日益重视。中国垃圾发电蓝色焚烧时代已经来临,“科技引领 创新发展”,光大国际在技术创新领域的探索永无止境、永不止步。
光大提供的高效烟气净化系统,在现有烟气净化系统技术的基础上,对子系统进行了创新优化与改进,开发了高效烟气净化系统,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该研究成果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截止目前已实现销售及排产达61条线。
上表是烟气排放的标准,可以看到,杭州项目的标准,已经明显优于欧盟的标准。
渗滤处理一直是一个难题,光大国际从2006年开始,着手进行渗滤技术研发,经过10多年的努力,创新研发的渗滤液处理技术,破解中国特色的国际性难题。率先实现渗滤液设备成套化、模块化、标准化。
光大制造不断创新,打造多个典型项目
周俊介绍,公司承接的常州环卫综合厂项目,属于住建部科学技术项目示范工程,该项目已经建设投产。项目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全过程的无尘控制,以及全自动化的运行管理。在杭州九峰项目上,光大也将率先采用等离子熔融技术,进行飞灰处理。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的实施,光大制造业进入了“互联网+制造”的发展新时期,周俊介绍,公司将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与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不断提高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与互联化水平,使光大提供的产品更加充满智慧。2016年5月11日,光大国际有限公司在北京宣布,实现按日披露前一日烟气在线监测指标日均值、渗滤液出水指标监测值及炉渣热灼减率日检测值。随着业务的发展,在未来光大还将提供更多的新产品。
论坛现场,周俊也为与会者展示了光大的几个典型项目情况。
上图是光大首个渗滤液EPC供货项目,目前江苏大吉集团大丰渗滤液处理站已经成功运行,即将于今年9月30日完成代运营一年的服务。
公司合作的海诺尔钦州项目,光大提供了全套设施,该项目在今年4月18日正式运行,该项目试运行期间吨垃圾发电量达到408度,二噁英排放低于欧盟标准,运行效果稳定良好。
光大承接的唐山洁城危废项目是国内首个BIC回转窑应用项目,该项目在5月安装完成,投入使用。
周俊表示,作为一站式全方位垃圾焚烧发电产业服务商,我们用开放的心态,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客户提供包括EPC总承包、设计咨询服务、备品备件销售大修服务,以及管家式服务。
最后,周俊分享,企业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更应成为环境与责任的承担者。
编辑:李晓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