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7-27 14:32
来源:水工业市场杂志
“美丽中国”离不开“美丽乡村”,然而垃圾污染已经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大阻碍。专家建议,破除“垃圾围村”,亟待做好四大方面的布局:通过立法手段,明确责任主体;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因地制宜选择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的处理技术与治理模式。
村镇垃圾污染已成为制约美丽乡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大顽疾,也是群众反响强烈的问题之一。针对村镇垃圾处理存在的责任主体缺失、资金投入不足、技术路线不明确等现状问题,北京化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李秀金建议,村镇垃圾之困要成功突围,亟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通过立法手段,明确责任主体;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因地制宜选择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的处理技术与治理模式。
通过立法手段,明确责任主体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村镇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各种日用消费品的普及,不少地区的村镇垃圾逐年增加。但是,目前我国村镇垃圾收运和处理情况比较差,除了东部地区的少部分村镇和一些新农村建设试点外,大部分地区的村镇垃圾未得到无害化处理,中西部大部分村镇甚至没有收运措施,大量垃圾处于乱堆、乱放状态,沟渠河道垃圾淤塞、路旁堆积“垃圾山”、塑料袋四处乱飞等现象随处可见,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北京化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李秀金认为,我国村镇垃圾治理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责任主体缺失,没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相关事务,更无法找到具体的人去监督、追责。“垃圾产生了,到底谁负有处理处置的责任,现在是不明确的。依照我们国家的规定是‘谁排污、谁治理’,这样的规定适用于城市,因为城市好管理。但是在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虽然垃圾主要是由当地居民产生的,可要让他们去治理肯定不现实。这一方面是由于小城镇和农村的经济实力普遍要比大城市薄弱,农民没有钱来做这个事;另一方面更是由于村镇垃圾处理普遍缺少责任主体。”李秀金如是说。
据了解,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尚未在乡镇一级设置环保机构。县一级环保局是环保系统中级别最低的机构,但他们对于农村生活和农业环境方面的管理涉及很少。而农村党支部、村委会作为农村各项事务的管理部门,大都未将环境保护纳入其管理职责范围。
李秀金建议,村镇垃圾治理要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不能完全市场化。当前亟需制定完善的村镇垃圾处理政策法规体系,通过立法手段,明确各级政府在村镇垃圾治理中所履行的职责,并将垃圾治理情况纳入干部考核体系等,保障有法可依、执法有力。
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
村镇垃圾处理经费问题历来是一个重点、难点问题。虽然近几年,国家日益重视农村环境整治,不断加大对村镇垃圾处理的投入力度,但据李秀金介绍,目前,全国用于村镇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远远小于大城市。很多地方村镇垃圾处理费用没有列入财政预算,村镇垃圾处理经费欠账严重,环卫设施建设滞后,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处理技术手段,一些好的做法难以为继。尤其是一些经济条件差、偏僻的农村地区还处在最原始的垃圾自然堆放状态。
李秀金表示,大多数村镇经济薄弱,要实现村镇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有赖于政府主导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应将垃圾的收集处理列入地方公共预算支出,设立村镇垃圾治理专项基金,以保证村镇垃圾整治的资金来源,扶持村镇改变现行落后的垃圾处置方式。对村镇垃圾整治资金的使用,要进行严格的审计和监督,专款专用,防止挪用。对贫困村的垃圾收集保洁费用,政府也要负起“兜底”的责任。
村镇垃圾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资金需求大,政府的财政投入有限。为此,李秀金认为,可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多元化融资机制,拓宽村镇垃圾治理资金的筹集渠道。在较为富裕的村镇,可由居民承担一部分污染治理费用。
目前在环境治理领域,国家鼓励采用PPP模式。“如果引入社会资本,处理成本由谁负担?如果政府不负担,社会资本也不愿意进入这个领域”。李秀金认为,采用PPP模式治理村镇垃圾,政府要承担处理成本,同时要提供适当的免税政策和其他优惠政策,要让企业有钱赚,才能吸引更多有实力的社会资本参与进来。
因地制宜地选择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的处理技术
现在国内外常用的垃圾处理技术以卫生填埋、堆肥和焚烧为主。卫生填埋技术简单,投资少,但占地面积大,也容易带来二次污染。传统的堆肥方式要二次发酵,占地面积也很大,且堆肥技术要求高,产品指标的一致性较难控制,加之产品自身价位低,不易贮藏及远距离销售。焚烧处理的减容量及无害化效果最好,但投资及运行费用较高,空气二次污染较难控制。
由于村镇的地形地貌、地理区位、经济基础等情况与大城市不同,且因村镇垃圾产生源点多量大、组分复杂、布局分散、不利收集等特点,决定了大城市生活垃圾的相关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不能直接在小城镇和农村应用。
那么,小城镇和农村适合选用何种垃圾处理技术?对此,李秀金称:“现在的垃圾处理技术都很成熟,我认为没什么技术难点,也没必要再一味研究或引进什么新技术,关键是应该结合村镇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的处理技术”。他认为,在经济发达、土地资源短缺、人口基数大的地区,比如江浙一带,优先采用焚烧处理技术。在可利用土地多、偏远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可采用卫生填埋。在自然生态基础良好、生活垃圾管理水平较高的地区,采用生物处理技术是一个好的办法。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集成多种处理技术统筹解决村镇垃圾处理问题。
治理村镇垃圾不能仅靠一种模式
面对“垃圾围村(镇)”困境,如今,许多地区探索推行“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治理模式。
“村镇垃圾的治理模式也应根据各地情况因地制宜进行选择,不是一种模式就能解决问题”。李秀金说:“城市近效地区或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地区可以采用“城乡一体化”治理模式,依托城市的垃圾填埋厂或焚烧厂集中处理村镇垃圾。而经济欠发达、偏远地区的村镇垃圾量少、分散,难以收运,不适合采用城乡一体化治理模式,应该因地制宜探索小型化、分散式的模式就地处理垃圾,可以避免垃圾二次运输、大规模征地等问题,大大降低运营成本。
李秀金认为,我国村镇垃圾非常分散,若要进行集中处理,其长途运输费用甚至超过处理的费用。特别是针对那些经济薄弱、偏远地区的村镇垃圾,更宜采用小型化和就地处理的方式,在小范围内循环利用,比如秸秆还田或发展户用沼气等,将有机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理利用。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