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1-11 14:52
来源:E20环境平台
作者:谷林
在8 月的“2015(第三届)上海垃圾焚烧热点论坛”上,E20 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傅涛介绍:“极致化是超出用户预期,只要超出用户预期,就会感动用户。我们崇尚的是每一个环节做好自己的体系,做到极致,让上下游感受到你的价值。做极致化的基本思路,要用跨界的技术来创新,让环节流转起来,创造增量价值。”
嘉博文公司正是傅涛所说的这样的公司。
跨界标杆——为垃圾处理产品找到最终出路
嘉博文公司,成立十多年,在环保行业,是以餐厨废弃物资源化著称的领先企业。它用自主创新的生物强化腐殖化技术和装备,将餐厨废弃物中的碳氮资源最大化固定,制备成高品质生物腐植酸肥料,获得了国家级可进入农田的用肥许可证,作为土壤调理剂,提升土壤有机质,增加微生物含量,快速改良土壤肥力,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打通了环保产业与农业的跨界通道,为垃圾资源化产品找到了最终出路。
曾经,因为技术、政策等原因,垃圾资源化产品的出路一直是行业发展的瓶颈,资源化不被认可,不是行业发展主流。餐厨垃圾资源化产品面临同样的时代困局。
笔者因写过一篇餐厨垃圾的文章,而与于家伊相识。那篇整体考察餐厨垃圾市场的文章,里面描写了行业对嘉博文的一些质疑。于家伊看到文章后,第一时间打来电话,不是希望删稿、改稿,而是就其中的观点和作者进行沟通和解释。半个多小时时间里,除了专业术语之外,作者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始终强调的观点:在一个尚无主流技术路线、没有经典案例,一切都还在摸索的市场里,允许探索,鼓励创新,才有可能真正促进行业发展。在后
面几年里,作者一直对嘉博文进行着观望,也一步步感受着嘉博文的坚韧前行,不断成就新的业绩,以及于家伊身上的执着、创新、宽容和对未来更清晰的憧憬。
在环境业的很多场合,估计很多人都见过于家伊逢人就说土壤改良计划的情景,见过她的人也许都会对她的干练、激情、神采飞扬的形象记忆深刻,被她对农业热爱的情怀、对资源化道路的坚持所感动。
选择资源化——“我们的使命就是让碳重新回归地下”
于家伊介绍,餐厨垃圾制备生物腐植酸项目源自对中国国情的理解,和对农业的情怀。
于家伊认为,中国人多地少,垃圾处理处置要走资源化路线,不能照搬西方单一的能源化模式,而需要寻求多样化路线,立足国内的需求寻找解决方案。
中国的土地缺少休耕制度,土壤地力透支严重。于家伊介绍,土壤的营养首先是有机质,也就是碳元素,在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微生物才能生存,土壤才有活力。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生产,是食物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过程,而伴随着食物转移的,是土壤中的有机质,其本质是碳元素。在经济欠发达时代,人们用秸秆还田的方式实现小范围的有机质循环,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从餐桌到田头的碳反哺逐渐缺失。长年累月的碳元素输出导致土壤
有机质含量降低、土质下降,农作物产量降低。按照自然循环的规律,这些碳资源应该重新回到土壤中去,这样才能让整个生态系统良性运转下去,才能解决农业单纯依靠施用化肥带来的土壤退化等一系列问题。
“我们的使命就是让碳重新回归地下。”基于对其后商机的判断,和骄傲的使命感,她们对未来发展新进行了定位和规划:不做设备厂商,那是一片红海。而是通过资源化来做产业链整合者,立足我国农田土壤现状,着眼于生态环境改善,致力于打造生态农业解决方案服务商,从餐桌到田头,搭建了一个“有机废物—生物腐植酸—土壤修复—生态有机农业”的产业链。对接农业需求,为最终产品寻找到出路,使整个价值链连接起来,打通从食品,到环卫、农业,从种植业、养殖业,再加上制造业的多产业通道。
对接农业标准——生物腐植酸技术工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
在企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之外,对发展路线的精准判断也是于家伊超乎常人的能力。
在垃圾末端处理环节,嘉博文坚持自己的体系,希望做到极致化。于家伊介绍,要想把产品做到极致,标准化是基础,也是资源化的前提。”
于家伊认为,对接农业,就要了解农业部门对产品安全的认识,和标准要求。需要环保行业及企业与农业部门进行充分沟通,要从他们的知识逻辑和监管逻辑去思考需求;要想做到资源化,就需要在产业之间建立起标准化的频道体系去对接。要把产品当成一个商品去做,要控制产品的生产过程,重视产品质量,符合标准,才能实现市场交易,获得主管部门和市场的信任和尊重。
嘉博文的“肥料化”产品,是通过自主创新的高效定向腐殖化技术与装备,将餐厨废弃物中的碳氮资源最大化固定,制备成高品质生物腐植酸肥料。
为了达到相关标准,嘉博文的生产技术工艺和管理之间都是严格地按照工业化生产,在发酵过程中智能控制供氧情况,对好氧、微好氧及厌氧过程进行智能控制,对发酵温度、湿度、C/N 比、pH 值等发酵参数进行即时监测和自动化控制等。
2013 年11 月11 日, 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主办的第十五届中国专利奖颁奖大会上,嘉博文以原创专利技术“采用餐厨废弃物制备生物腐植酸的技术与工艺”摘取中国专利金奖。这也是我国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的第一个专利金奖。
2014 年7 月18 日, 嘉博文生物腐植酸肥料(土壤调理剂),又通过了色瑞斯(CERES) 国际有机标准认证(证书编号50OGA1400087(30087)),14 项指标尤其是9 项重金属含量指标均达标,符合欧盟有机标准(EEC 834/2007)、美国有机标准(NOP)、日本有机标准(JAS)要求,成为我国安全级别最高的有机类肥料。其生物腐植酸肥料中Cd的含量≤ 0.4mg/kg,低于欧盟标准。其他重金属含量是有机肥国家标准
的百分之一。
2014 年,嘉博文的“有机废物生物强化腐殖化及腐植酸高效提取循环利用技术”,因首次提出有机废物限制矿化、高效定向腐殖化的新思路,创新了规模聚集下的有机废物有机质高效利用的新模式,解决了传统堆肥腐殖化效率低,产品质量差和二次污染控制难的三大技术难题,改变了传统有机肥很难标准化、无法进入国家主流通路的弊端,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评价该技术,推动了有机废物资源化利用方式的根本
性转变。
至今,嘉博文已经完成了从专利、标准到工业化新资源产品认定全产业链平台的构建,获得了全国第一个餐厨废弃物进入农田用肥体系的国家级肥料登记证。于家伊介绍,在嘉博文牵头下,我国首个以餐厨废弃物为原料的土壤调理剂产品标准已经出台,从有效性、安全性两大类量化指标方面,为餐厨废弃物资源化的肥料产品质量检测和认定提供了规范。土壤改良技术,不仅能将土壤有机质三年提升0.6 个点,还能在产量不减的情况下把化
肥用量逐年递减10%。
搭建平台——“5+1”服务引领移动互联时代商业创新
得到了政府和市场越来越多的认可:十年来,嘉博文已在北京、成都、南京、广州、乌鲁木齐等九大城市建设了14 个规模化的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厂,设施处理能力达到每年82 万吨,生物腐殖酸肥料产能达到50 万吨,位居全国第一,并为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南京青奥会等国际赛事提供了服务,与禇橙合作;而且于2014 年,受约与马拉西亚东海岸发展管理局(ECER)和生物科技发展局三方签约,就马来西亚棕榈油加工副产品资源化利用在马来西亚做示范推广。
在国内,嘉博文健康土壤培育技术与产品,在北京、南京、山东、蒲江国家级有机农业示范县、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地郧阳等全国10 省市的20 多种水果蔬菜中广泛应用,连续8 年100 多万亩。培育了昌平草莓、昌平苹果、安丘出口基地等一批优质农产品基地,北京苹果应用基地连续多年囊括中国苹果擂台赛一等奖。2015 年,与大兴安岭合作,在北纬50 度的人间净土大兴安岭黑土地上,种出了豆丰麦香的有机大豆、有机黑麦。目前,嘉博文已经在北京、蒲江、大兴安岭等地建立农业基地。
今年开始,嘉博文还将开始与青岛天人、山东十方等同行企业一起尝试进行产业链合作,共同搭建资源化的生态族群。
这些成绩,在嘉博文的发展历程中,只是一个节点。处身移动互联时代,面向未来,嘉博文又进行着新的发展规划。
依托“让碳元素从土中来,回土中去”的生态循环理念,以及多年来健康土壤培育的技术和实践,于家伊带领团队,在全国有机示范县成都蒲江首创了“5+1”耕地质量提升综合技术服务平台。
于家伊认为,在耕地质量为中心的土壤升级体系中,未来农业将朝着涵养型农业方向发展,优质农产品来源于健康土壤。“5+1”耕地质量提升综合技术服务平台,即是以耕地质量提升为核心,加载土壤环境大数据、有机废弃物循环养地利用、机械施肥、生物防控,和电商平台,实现“耕地提升—品质品味—生态涵养”三位一体,服务生态有机农业建设,政府参与推广。
按照于家伊的设想,“在产业链整合基础上,通过大数据系统,把优质的农产品信息导入一个电商平台,实现交易。”嘉博文可通过对土、肥、药的把控,实现有机生态目标,并控制成本和需求,拿到定价权。后期可通过招标方式,寻找电商运营伙伴,借力互联网,最终打通农产品电商通道。通过生物腐植酸,她带领嘉博文,接通了环保产业与农业。通过“5+1”平台,嘉博文或将再次实现农业与互联网和商业的跨界融合。
以前瞻的眼光,设定高远的目标,为之努力,也许距离目标很远,但在于家伊看来,这符合互联网时代的精神,是对极致化的追求。
“极致化是一个目标,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系统,一种思维方式。从垃圾处理的角度,极致化就是超越内循环,用大循环——生态循环的理念,创造增量,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傅涛认为,做到价值流转,需要很多的跨界环节和做跨界服务的子平台。固废处理产业,如果是物质循环的一个激活要点,是一个新的循环产生的节点,那么这个产业的前途将不可限量。
于家伊带领嘉嘉博文正朝着这个方向前进。
十年坚持——用生产力促进生产关系改变
这一切,让人对嘉博文的未来有更多的期望。但面对这一切,回望昨天,于家伊则有诸多感慨——记得在最难的时候,嘉博文的工艺路线曾遭遇过来自同行企业、专家等各方的不信任。
于家伊介绍:“当时我就想,过程中有很多事情肯定有很多无奈,或者被别人非议,我们需要去分析别人的非议,但自己要选择做正确的事。只要这件事是对的,坚持下来就一定有价值。”她认为,资源化一定是未来的趋势,嘉博文是在为产业发展做加法,让垃圾资源价值最大化,这是创新企业的责任所在。质疑,并不是真正影响自己的东西。
不争论,坚持自己的选择,强化和外界的沟通,是于家伊面对质疑的解决方案。
“这样的方式,其实也因为在中关村的经历以及中关村的氛围。”在于家伊的心里,中关村不光是她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也是她的精神家园。
她曾经工作过的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办公室,“从一开始,就是为企业做服务的。它植入的不是管理,而是服务的基因。这是中关村之所以成功,也让人依赖的地方。”于家伊介绍,中关村是一个特殊的区域,是个生态的土壤,在其中的企业家大家互相尊重,如同兄弟姐妹一样,有一种安全感,充满了包容、开放与合作的因素。
“在中关村的企业家圈层里,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于家伊认为,如同包容、开放、合作一样,创新是中关村企业家共同的价值观,融在个人和企业血脉里的基因,是创新基因让企业家勇于突破。中关村的企业家不等政策,而通过自己的行动,提升自我的“生产力”,去引领行业发展,改变“生产关系”,反过来再让政府认可自己、帮助自
己。“政策不是等出来、要出来的,是干出来的!”
嘉博文精于对接农业,中关村有深厚的IT 业创新基因,现在,融合嘉博文和中关村的于家伊,对未来充满信心。
于家伊将生活垃圾处理市场发展总结为三个阶段:垃圾处理1.0,是环卫阶段,主要是垃圾搬家,从地上搬到地下,从城里搬到城外。然后是2.0,是末端治理阶段。垃圾处理3.0,应该是环保与农业对接的生态农业时代。把有机质先分离出来,再减量,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循环利用,是增值的价值,是价值最大化,也是环境产业发展追求的目标。
“追求资源循环利用价值最大化,是极致化思想,也是环境人的责任。当我们扛起环境产业的大旗,就不再是为企业、为政府,而是为社会做事。”
编辑:成苗苗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