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环境人】汤顺良:把军人气质融入企业

时间:2015-10-19 17:24

来源:E20环境平台

作者:李晓佳

约访的当天,得知汤顺良正患重感冒,这几天还一直打着点滴。预想,此行可能无缘见到江华集团的掌舵人了,不免有些失望。抱着试一试的心里,我们还是来到了江华集团。参观过几个厂区后,在办公楼三层的总裁办公室,我们见到了正在谈业务的汤总。

汤顺良.jpg

一脸正气,腰板笔直,在他身上很自然地散发出了强大的气场。不过,脸上灿烂地笑容,也让他丝毫不失亲切感。虽然发着高烧,但仍然神采飞扬,侃侃而谈,思路清晰而敏锐。在他身上,我们感悟到了老一辈宜兴企业家的那颗不老的心。汤顺良是军人出身的企业家,“刚毅”是他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而这种军人气质,也一早就深深地融入到了汤顺良的企业文化中。

“一封信”带来的命运转折

青年时期的汤顺良选择入伍从军,1984 年,21 岁的他已经是一个班长。由于表现优异,被选参加当年的国庆大阅兵。当兵,对汤顺良来说是人生中很重要的经历。的确,人的很多爱好和品格的形成,往往与青年时期的经历相关。

1984 年国庆大阅兵后,汤顺良退伍回乡。被分配到高塍镇的一个集体企业——高塍农机厂。初到农机厂,汤顺良从事的并不是环保相关的工作。凭着勤奋和智慧,他的工作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结识了不少朋友。当时,杭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位工程师就看出了他的潜质,觉得这个小伙子靠得住。于是,试探汤顺良是否愿意跑业务,初出茅庐的汤顺良因为不懂行业,业内也没有熟人,便宛然拒绝了。

可能命运注定的事情,就逃也逃不掉。1985 年的春天,汤顺良还是高塍农机厂的一名工人,住在父亲留给他的老房子里。一个大雨天,他收到了朋友从五、六公里外,冒雨骑车,送来的一封信。打开信后,他有些蒙了,信是从杭钢寄来的,大概内容是请汤顺良负责做一个玻璃钢水箱。完全不懂市场行情的汤顺良,参看了一些以往项目的价格表后,向对方报价7000 元钱,经过协商,最后定价5000 元成交。

接到这一单后,汤顺良找到了专业的设计人员帮忙制作水箱,水箱制作好后,对方很满意。这个订单让他赚了1000 块。对于当时一个月只有20 多块钱工资的汤顺良来说,这1000 块钱绝对算得上一笔大数目。现在回想起来,汤顺良仍然打趣道,那是他第一次接触到一沓10 元一张的人民币。他还把这些钱放到家里的红箱子里,每天晚上要拿出来数一数。

第一桶金不仅让汤顺良收获了金钱,也收获了业内的关注,很快又有新的订单找到他。这时候,汤顺良看出了这里面的商机和机会,有了辞去农机厂工作的念头。家里人都不能理解他的做法,坚决反对,父母劝他说,“农机厂是国有的,工作稳定。”但是,汤顺良的决心已定,家里人始终还是拗不过他,于是,他从农机厂出来,踏上了去往杭州的创业路。

从“一天3 碗面”到“开上桑塔纳”

创业之路,一定免不了风吹雨打,“吃苦”成了汤顺良必修的一课。

当年,交通还不十分便利,正赶上宜兴到杭州的路段修路。汤顺良乘坐的公共汽车,一直到凌晨一两点才到杭州。到了杭州后,汤顺良不舍得花钱,只能住2 块钱一晚的床铺。每天只吃3 碗5 毛钱1 碗的杭州特色面。

当兵时养成的坚强、培养的毅力,让汤顺良咬牙坚持了下来。他把浙江当成了自己业务的扩展平台,很快金华、衢化等浙江省的大城市都被汤顺良跑遍了,很多城市都开
始有他负责的项目在运作。但是,很现实的问题是当时的他并没有自己的工厂,一直在帮别人做,自己赚的还是小钱。一次,和杭州一个设计院的合作中,汤顺良帮助拿下了几十万的订单,设计院承诺给他2万元的报酬,并为他买一辆摩托车。但是后来,2 万元钱没有给,连摩托车最后还是汤顺良自己掏的腰包。性格刚强的汤顺良哪里受得了这样的委屈,他说,“就是在那时,我坚定了要自己做企业。”

但是,那时候私营企业并不好批。正好,汤顺良的岳父是当时高塍一个农场的厂长,他就承包了农场内两家企业中的一家。1986 年,在江西洪都机械厂,他拿了一个60多万的业务,这让汤顺良一下子赚了40 几万。

有了资金以后,汤顺良买下了一个废弃的农村养蚕厂,在这里面开始做一些小设备。虽然工作环境很简陋,只有两三亩地那么大的面积,但是他仍然坚持自己做。后来将工厂用围墙围起来,建成了小楼。在这里,汤顺良经常和工人们加班到深夜。

1989 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汤顺良拿下了浙江春雷的纯水项目,这个项目让他赚了100 多万。资产百万后,汤顺良的业务也越来越多,基本上要全国各地的跑,他意识到
有一辆车对他很重要。虽然父亲听说他要买车,还是执意反对,“车子租着开就好了,要把自己的钱存在银行里。”但是汤顺良的哥哥却鼓励弟弟相信自己的判断。汤顺良回忆说,“当时花了27万左右,买了一辆红色的桑塔纳。”这辆桑塔纳也成为了他事业上的幸运使者。

在一次与上海人的项目谈判中,对方质疑这辆红色的“桑塔纳”是否是汤顺良本人的。他笑言,“我出示了我的行驶证后,对方很惊讶,难以相信我们的工厂还有自己的车。”桑塔纳成功吸引了客户的注意,对方决定要亲自到汤顺良的工厂里看一看。也正是这次参观,让汤顺良拿下了这个净水器项目。这之后,类似的项目订单就接连不断。紧接着汤顺良又买了30 多亩地,建了更大的厂房和车间,开始大刀阔斧的干了起来。1992 年,正式成立了江华集团。但汤顺良始终提醒自己一定不能亏钱,当时做到了在银行里没有贷款,时刻为接下来的生产做准备。

技术实力拿项目,让对手怒摔“大哥大”

目前,江华集团的业务已经涉及石油化工、重工业、冶金矿业、电力、制药、新能源等各行业,业务遍及全国各大城市,并已承接了20 多个海外环保治理项目。

这些辉煌的业绩,与汤顺良的独到判断和坚持息息相关。

他说,做企业,技术很关键,尤其是对国际技术的对接和引进。他不仅这样说,也这样做了,并真正尝到了技术的甜头。

20 多年前,汤顺良就作为唯一的浙江环保企业代表,同当时的杭州市委领导一起到欧洲考察和学习。在德国汉堡大学参观时,发现那时候德国的气浮机,就不需要空压机也不需要容器罐。这样汤顺良很吃惊也很好奇,于是请了翻译,并向德国人递上自己的名片,表达了希望技术引进的愿望。

经过沟通,基本达成了合作的意向。在后来的谈判中,气浮和刮泥机的技术转让,从5 米到100 米的技术图纸,德国人出价84 万马克。这可不是小数目,后来德国代表又和汤顺良协商到凌晨2、3 点。汤顺良打电话咨询一些工程师,他们建议他只转让50 米的图纸就可以了。因为汤顺良的坚持,德国代表最后同意了,以24 万马克的价格转让了50 米的技术图纸。

“这笔钱花出去,我很心疼。”汤顺良坦言。但这让江华成为宜兴第一个将国际技术引进来的环保企业。技术引进来后,最关键的是消化和吸收。汤顺良从西安交大请了一位专家,让他帮助做技术的本土消化。作为报酬,汤顺良给了这位专家5 万元钱,并把自己的“桑塔纳”配给他做专用车。技术充分消化后,正赶上洛阳污水处理厂招标,汤顺良果断决定投标,只投刮泥机设备。他说,我们的刮泥机运行成本、投资费用都比国内的要低。因为引进的德国技术,考虑了水的重力,可以不用泵,就将5 米深的泥翻上来。虽然当时投标的企业中有很多大企业,但最后江华集团中标了这个项目,很多大企业的老板很惊讶,有的甚至生气的将“大哥大”摔在桌上,质疑“江华这样的小企业怎么能中标”。

汤顺良说,这个项目让他压力很大,不仅因为这是建设部的重点项目,也因为这个项目的确有难度。50 米的刮泥机在池子里面横过来,做不好会塌下来的。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汤顺良暗自鼓气,“一定要把它做好。”不论是选材还是用工艺,都是最好、最优的,后来项目运行时,很多人都称赞做的很好。这个项目的成功,让江华集团的实力得到了证明,也为公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自己创造价值,后代还要持续创造价值

近些年,让汤顺良倍感欣慰的是,他的女儿和女婿都从国外留学归来,进入江华协助他发展企业。女儿和女婿因为有在国外留学的经历,带回来很多新的想法。说到这点,汤顺良难掩欣喜,“他们回来,也给了我很大的动力。我这个女婿很能吃苦,也帮我打理很多国际市场业务。”

让他夸口称赞的青年,就是王天佐,也是宜兴环保界企二代中的佼佼者。因为比较了解外国的情况,成为汤顺良的得力助手。在国际技术的引进上,江华集团一直在努力和突破。开发了越南、印度、泰国、斯里兰卡等国际环保市场,长期与美国、法国、芬兰、德国、日本、韩国、以色列等国外知名环保公司保持紧密合作关系。今年3 月,与韩国LG集团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由此,成为国内第一家获得LG 集团水处理膜技术授权企业,进一步加快进军海外市场的步伐。对于未来汤顺良充满信心。他说,以前宜兴的环保企业像是在水里蛙泳一样,自己在水里闷头前进,对前途看得不清晰。自从朱旭峰常委来到宜兴,进行了很多创新性的改革。给企业带来了激情和希望。最近一段时间,汤顺良正在筹
划新三板上市,然后转到主板上市。他说,江华集团的发展方向是立足于国内市场,进军国际市场。未来的3年中,销售冲上10 个亿。多年来的经验,让汤顺良明白,做任何事情每个环节都一定要做好,这样企业才能走的长远,并在科技方面做到不断创新。

正如汤顺良对自己的评价一样,他是一个血气方钢的人,说一不二。因此,很多合作者都很信赖他。他也是一个思想很开阔的企业家,他告诉我们,接下来,还会带领企业进行多种商业模式的探索,如果有机会,也希望和更有实力的大企业合作和
共赢。

军人出身,有着铁一般的意志力。但这个硬汉背后也有柔情的一面,在汤顺良的办公室,挂着女儿和女婿的结婚照,这里面承载了他对子女满满的爱。他说,“等到孩子们慢慢成长后,我也要学会慢慢放下来,要让孩子们真正去锻炼和实践,创造更大的价值。”

企业简介:

江华集团成立于1992 年,主要经营水处理设备的研发应用、生产及销售,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跨国技术转移先进企业。多年来,江华集团在从事多方面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基础上,致力于消化移植国外先进技术,长期与国内外前沿科技企业、高校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建成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引进科研尖端人才,开发环保水处理领域的技术、设备和产品,并拥有数十件专利技术,先后承担了多个大型国家科研项目,目前公司在水处理技术稳定成熟的基础上,正向可再生能源、土壤修复、污泥处理等环保方向发展。

编辑:成苗苗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