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全文实录|生态环境部出席国新办“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时间:2024-09-26 14:38

来源:生态环境部

最后,强化核安全科研。我们建设了国家核安全中心,作为核安全监管科研基地,开展科研攻关,真正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通过企业和行业同向发力,共同确保核安全。

截至目前,我国已经颁发运行许可证的核电机组57台,建造许可证的30台,核准待建的15台,加起来共102台。我国核电技术已经实现二代向三代的迭代升级,四代技术陆续开始应用,所以整体上我国核电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从核安全角度看,我国保持了良好的核安全记录,环境监测数据没有监测到异常,从整体上保障了核事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要求,着力构建严密的核安全责任体系,不断完善现代化核安全监管体系,进一步加强核安全监管,实现高水平核安全,也更好保障公众安全和环境健康。

谢谢!

海报新闻记者:碳市场是中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和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请问在碳市场运行和管理上,生态环境部做了哪些工作?未来如何更好发挥碳市场功能,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另外,统计核算作为碳排放管理的基础性制度,目前进展如何?谢谢。

黄润秋:这个问题请赵英民副部长来回答。

赵英民: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国际上通行的气候治理政策工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碳市场建设,2021年7月和2024年1月,先后启动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共同构成了我国的全国碳市场体系,碳市场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概括起来,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讲:

一是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成。国务院颁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碳排放核算核查、注册登记、交易结算等33项规章制度,初步形成了多层级、较完备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二是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基本建成。建成了“全国碳市场信息网”,成立了全国碳排放权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和交易机构,建成并稳定运行注册登记、交易结算和管理平台等基础设施。

三是碳市场数据质量和管理能力大幅度提升。建立碳排放数据质量常态化监管机制。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探索建立了一整套数据质量监管体系,大幅提升监管效能,碳排放数据质量显著改善。另外,全国碳市场科学规范的数据核算标准和方法,也为碳足迹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四是全国碳市场实现了稳起步、稳运行,市场活力稳步提升。截至今年8月底,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4.76亿吨、成交额达279亿元,碳价在每吨90元左右波动,总体处于合理水平。今年年初,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一经启动,就引起了国内外各方的关注,充分显示了通过市场手段调动全社会积极参与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有效性和重要性。

碳排放统计核算是管理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近年来,我们持续组织开展国家和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定期发布统一权威的各级各类排放因子,持续完善能源活动和工业过程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为满足社会各界多用途碳排放核算需求提供了基础支撑服务。今年5月,我们联合14个部委印发了《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明确了4个方面22项重点工作任务,目前我们已经发布了我国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国家标准,为具体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制定创造了条件。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进一步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发布更多方法学,纳入更多参与主体,严格监管碳市场数据质量,着力构建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谢谢!

寿小丽:继续提问,还有两位记者举手,最后两个问题。

红星新闻记者: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能否请您介绍一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工作?下一步还有哪些考虑?谢谢。

黄润秋:这个问题请郭芳副部长回答。

郭芳:谢谢您的提问。刚才黄润秋部长开篇也介绍了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众所周知,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承载能力、功能定位差异都很大,这就必须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从源头加强生态环境准入管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就是根据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实施差异化管控的制度,是一个区域生态环境管理的源头和基础,为发展“明底线”“划边框”。

从2017年开始,生态环境部先后在连云港等4个城市和长江经济带试点,两年后在全国推开。目前,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已基本建立,省、市两级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均已发布实施。全国共划定了优先保护、重点管控、一般管控三类单元共44604个,并且做到“一单元一清单”,这个清单是准入清单,明确了在这个单元里“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在这个基础上,各省(区、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平台,已经完成基本功能建设并上线运行,支撑了政策落地、环境准入、园区管理、执法监管的数智化应用,初步实现了“一图全览、一键研判、一站服务”。比如,厦门市率先向社会开放了分区管控应用系统,招商引资项目先到这个平台上看看符不符合条件,工艺达不达标,能不能进这个园区,经过指导累计有上万个项目优化了布局或调整了工艺,减少了低效投资,优化了营商环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为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将抓好改革任务落实,做到“三个进一步”。

进一步夯实工作基础。推动分区管控纳入生态环境法典,加大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支持力度,研究分区管控的单元划分、精准管控等关键核心技术。

进一步强化平台应用。制定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和接口规范,大量环境监测数据都会接到信息平台上。加强国家、省两级平台互联互通,拓展应用场景,提升应用效能。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