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10 10:15
来源:中国水网
第六节加大科技创新支撑力度
加大科技创新。以推进大气、水、海洋、土壤等污染防治和破解环境热点、难点和前沿问题为重点,开展臭氧问题联合防治对策、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监管体系、滨海湿地生态修复等方面的研究。加大环保科技研发支持力度,加强环保技术产品自主创新,配套提高环保产业技术装备水平,支持环保产业发展。
加强科研交流。加强与知名院校和中国生态文明研促会等高层研究机构的合作,开展与从国家高层专家到乡镇村基层文化骨干的贯通式研究交流模式。各区(县)政府及园区管委会组织开展企业绿色技术培训,重点培训与企业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绿色技术创新相关的环保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职工绿色生产的意识和技能。
专栏8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重点工程
1.监测能力提升
大气环境:建设环境空气超级自动监测站(三期)、臭氧研究观测站、移动源自动监测系统、闽江口琅岐环境空气超级监测站。健全工地扬尘在线监控系统及扬尘污染监控系统。建设加油站油气回收在线监控系统。更新国控空气站点仪器。升级改造福州空气质量背景站。新建一批公路、港口、机场、铁路货场交通污染自动监测站点。
水环境:建设水环境自动监测网络,梳理现有水环境自动监测资源,结合水污染防治工作实际需求,在流域重要监测断面新建水质自动监测站,并联入全市管理网络。
海洋生态环境:重点海湾海洋环境质量监测,掌握重点生态环境质量,加强海洋水质监管。建设海洋遥感监测体系,定期开展海漂垃圾无人机航拍遥测项目,海漂垃圾无人机航拍。
地下水环境:配合开展福州市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布设,按照国家要求配合设置国省控的背景点、基础点和监控点。同时,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按照技术规范要求定期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每5年完成一轮监测。
特色环境监测站:各县级环境监测站结合辖区污染源分布特点,发展特色环境监测能力,采购气相色谱仪、自动萃取仪、酸雨采样器、浊度计、便携式红外监测仪、紫外烟气测定仪等一批特色监测设备,开展福州市区域噪声自动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和维护。
2.核应急能力提升
核应急数字化指挥系统:升级主要用于数字化转型,将用数据模拟和预测分析方式,通过保障核应急指挥系统起到预防、管理、决策分析为一体的系统平台。建立扩散模拟,将事故状态及其发展信息的显示、分析与查询,可视化扩散的情况。借助事故预测分析,预测可能受到的污染情况,提取重点保护对象和需要撤离的危险源决策,将平台转化为在线分析。并接入相应的平台端口如生态云平台、省应急指挥系统做数据支撑。
市核应急指挥中心维护:原有设备升级改造,并委托第三方维护。
3.生态云升级
生态云“二期”:福州市生态环境热点网格精细化智能监管系统。按照省厅“一张图”中台标准规范要求,进行省市生态云一体化建设,开发大气和水热点网格精细化管理、精细预测分析、区域环境质量评价、协同调度等个性业务组件,实现统一数据管理、组件化搭建应用的目标,从根本解决数据交换、清洗、整合、深度融合等问题。
生态云“三期”:依托福建省生态云平台,完善福州市生态云天空地人一体化“感知一张网”建设,引入智能工具,结合各类业务协同的场景,提高人机协同办公智能化水平,构建“测-管-治”于一体的数字生态虚拟世界,更精细环境质量组分分析和污染溯源,实现从大尺度区域分析向小尺度精细化监管的转变。
4.智力支撑
臭氧问题联合防治对策研究、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体系研究、人工影响天气现代化业务能力建设等。
第十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强化思想引领
坚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长期的、首要的政治任务,特别是要进一步深入理解、大力秉承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创造的宝贵思想财富、精神财富、作风财富和实践成果,汲取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强大力量,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把“两个维护”扎实体现在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行动上,体现在履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的实效上,体现在推进“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落地落实上,进一步提高坚决维护的定力和能力。
第二节强化组织实施
各级党委和政府是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要全面加强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市发改委加强统筹协调,市生态环境局及各相关依据分工牵头推进具体工作,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将规划各项目标、任务、措施和重大工程分解落实,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对保持并改善本行政辖区内环境质量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充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考核等手段,持续压实各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职责,构建“大环保”工作格局,合力推进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落实。
第三节加强资金保障
坚持资金投入同污染防治攻坚任务相匹配,建立健全权责清晰、区域均衡、科学持续的财政投入保障长效机制。各级政府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财政投入重点领域,健全支持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财政政策。健全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大对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等生态功能重要地区的生态保护财力转移支付。综合运用土地、规划、金融、价格、财税多种政策,通过第三方治理等模式,支持引导各类投资基金、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加快发展绿色金融,探索应用绿色发展基金、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积极对接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和省级各类投资基金。鼓励发展重大环保装备融资租赁。
第四节打造环保铁军
加强全市生态环境保护系统队伍建设,通过业务培训、比赛竞赛、挂职锻炼、经验交流、人才引进等多种方式,提高业务本领,优化人才结构,加强执法队伍标准化建设,加强各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和乡镇(街道)生态环境队伍建设,全力打造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建立人才交流机制,不断提升区县等基层环保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落实关心关爱干部的各项政策措施,开展表彰奖励,深度挖掘生态环境系统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树立环保人良好形象,最大限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教育引导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