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30 09:00
来源:中国固废网
作者:郭香莲
在城市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建筑垃圾伴随而生。建筑垃圾不仅存在于城市的快速发展阶段,在城市精细化管理阶段,这一问题将同样存在。在近日召开的“2019(第十三届)固废战略论坛”中,北京建筑大学教授陈家珑作了题为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与从业探讨的主题发言。
在城市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建筑垃圾伴随而生。建筑垃圾不仅存在于城市的快速发展阶段,在城市精细化管理阶段,这一问题将同样存在。在近日召开的“2019(第十三届)固废战略论坛”中,北京建筑大学教授陈家珑作了题为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与从业探讨的主题发言。
陈家珑
城市建设中的伴生物
建筑垃圾指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以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和其它废弃物。建筑垃圾包括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工程垃圾、拆除垃圾、装修垃圾。
建筑垃圾是城市建设和改造过程中产生的伴生物,只要有城市建设的存在,建筑垃圾就会产生。所有的工程都是潜在的建筑垃圾,现在的工程与房屋就是未来的建筑垃圾。
建筑垃圾的产生是由于人类对物质生活无止境的追求与有限的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是社会需求与技术进步的结果。过去,人均住房面积一般为8平米左右。如今,在人均住房面积为40平米的居住条件下,人类依然没有满足,房屋还在不断改造中。建筑垃圾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和规模后一定会凸显和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将不仅存在于城市的快速发展阶段,在城市的精细化管理阶段,这一问题将同样存在。
数据显示,2018年,北京产生的建筑垃圾量达1.92亿吨,仅一个区产生的建筑垃圾就超过5000万吨。从2013年起,深圳每年建筑垃圾产生量均为一亿立方米。预测到2035年,深圳的建筑垃圾每年仍将保持同样的产生量。而在2017年,我国34个试点城市建筑垃圾产生量已达11.7亿吨。据此推算,我国每年的建筑垃圾产生量将超过35亿吨,建筑垃圾属于最大的固体废物。
关键出路在于资源化利用
目前,建筑垃圾主要采用堆填方式处理,按照自然堆积高5米计算,一万吨约占地2亩左右。截止到2015年底,如果仅按15亿计算,建筑垃圾堆放一年就占地30万亩以上。数据显示,我国城市面积共6389.8万亩,如果按照填埋与堆放方式的处理建筑垃圾,200年左右,我国的城市土地都将被建筑垃圾覆盖,形成垃圾围城。
西藏的建筑垃圾堆填
堆填方式显然不是长久之计,解决建筑垃圾的突破口在于变废为宝,进行资源化循环利用。建筑垃圾有资源属性,95%以上(拆建类)建筑垃圾可以回收利用或再生使用。在各个国家,建筑垃圾的称谓不一样,日本称为建筑副产物,丹麦称为建材银行,德国称为含矿物材料。此外,1996年,比利时还专门颁布了一个法律,规定不能把建筑垃圾再称为垃圾,而是要称为二次资源。
事实上,建筑垃圾生产的再生骨料、粉料可以应用在很多地方,例如用于生产再生砂浆、再生混凝土、水泥及掺合料;加工成各种建筑再生制品、市政用制品,如再生砖、地面砖、各种砌块、挡板、墙板等;生产路用材料,用于各种道路的基层、垫层;替代陶粒、蛭石等天然材料制作无机生物填料用于污水处理和人工湿地建设等。
近段时间,由于环境治理,导致砂石料涨速较快,这为再生骨料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再生骨料制作的各种各样的再生制品,在国外都有实例,未来在国内也将会得到逐步发展。
城市道路、高速公路等也可以把再生骨料作为很好的材料。目前,西安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河南机西高速、首钢冬奥广场周边道路、长沙等地用建筑垃圾骨料在桥台、涵洞台背、路床、路基、附属设施等部位大规模应用,应用量已达千万吨。
建筑垃圾骨料被应用于高速公路路面
此外,建筑垃圾再生物比大多数岩石原材料对环境都要友好,其温室效应(kg/m 3)仅为原石的1/2-1/3。建筑垃圾再生混凝土与堆放填埋方式相比,可减少50%的一氧化二氮、30%的二氧化硫和氮化物、28%的一氧化碳和10%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水泥制造过程中排放二氧化碳的25%-50%,还可被废混凝土的资源化利用过程重新吸收。
资源化五大原则
资源化循环利用可以将建筑垃圾变废为宝,但在资源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资源化的五大原则:明确定位、全面解决、三化的关系、政府支持、因地制宜。
第一,明确定位。建筑垃圾资源化已经实行了十几年,但相关产业一直没有形成。过去,每当提到资源化时,我们都会想到市场化,似乎资源化就意味着政府可以不再进行管理。但是,经过这么多年,我们发现这种认识不正确。建筑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都同属于城市基础设施,是准公益性行业。
第二,全面解决。有些建筑垃圾已经完全形成资源,不用资源化处理,可以每吨20元
-30元售卖;工程渣土、泥浆、装修垃圾等建筑垃圾的处理还存在一定阻力。如今,政府已要求企业处理建筑垃圾,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全面治理,不能只处理容易处理的部分,而把难治理的部分堆在原处。
第三,三化的关系。建筑垃圾同样存在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三大问题。减量化是全过程的要求及基础,资源化是科学有效的途径,无害化是底线与基本要求。
第四,政府支持。建筑垃圾的处理是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共同管理。进口(原料)、出口(应用)、立项、用地,这四项在没有政府推动的情况下,企业难以有所作为。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