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21 15:27
来源:中国固废网
作者:徐冰冰整理
吴凯将中国无废城市路线图整体框架总结为“1411”,即一套建设指标、四大支撑体系、一批示范模式、一批骨干企业。
“无废城市”建设需要相关的法律制度支撑,包括推进源头减量、资源利用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实行过程控制的《清洁生产促进法》,以及强化末端治理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此外,还包括《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国办发[2016]99号)、《禁止洋垃圾入境推动固体废物管理制度改革》(国办发[2017]70号)、《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国办发[2017]26号)。
“生活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吴凯指出,垃圾分类是“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垃圾分类不是小事,它不仅是基本的民生问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垃圾分类不是易事,需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垃圾分类不是哪一方面的事,需要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中国垃圾分类推进情况及挑战
吴凯介绍了中国垃圾分类推进情况。他分析,国际发达国家多在人均GDP达到一万美元时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如上图所示,我国多数省及直辖市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2018年),已经达到了垃圾分类的条件。因此,中国推行垃圾分类的时机已经成熟,迎来历史机遇。
“结合环卫收运体系计算,至2020年市场总份额有望达到3000亿元。近期(2020年)年度市场份额将达到200亿元左右,远期年度市场份额有望突破600亿元。”
其中,吴凯介绍了上海垃圾分类试点推进情况。《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一个月来,上海湿垃圾日均清运量比6月增加了15%,可回收物增加了10%,干垃圾则下降了11.7%。
但是,在上海垃圾分类推进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具体问题和表现:分类投放热情高涨、定时投放遇冷;垃圾分类规则模糊、分类标准不统一;干垃圾发生变化,对垃圾焚烧厂技术提升提出新挑战;湿垃圾清运频率、末端处置能力不足。
在推进垃圾分类过程汇总,垃圾分类相关法律制度也从理念上面做了较大的调整。2019年11月27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订的主要目标就在于促进垃圾分类制度的稳步实行,重点就在于明确界定垃圾分类系统中不同利益相关者各自的责任。
在定位上,垃圾分类将不再停留在积极“倡导”层面上,是鼓励性的,而是作为垃圾产生者的全体居民和企事业单位的“法定责任”,成为强制性的。
在范围上,垃圾分类将不再停留在街道、社区“试点”层面上,是示范性的,而是要在北京市所有单位、社区、乡村、公共空间全面推行,成为普遍性的。
在实施上,垃圾分类将不再停留在“挂横幅”、“换桶”、“积分奖励”层面上,是表面性的,而是要打通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完整链条,成为实质性的。
在管理上,垃圾分类将不再停留在城市管理部门诸多职责中一项毫不起眼的“子任务”层面上,是孤立性的,而是要政府统筹、各个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成为协同性的。
在理念上,垃圾分类将不在停留在政府“大包大揽”的单向线性管理层面上,是外压性的,而是要构建政府、居民、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成为内生性的。
在机制上,垃圾分类将不再停留在对各区、街道、社区、单位等分出了多少各类垃圾的监督考核上,是短期性的,而是更加注重能够切实促进源头减量和资源回收的制度建设,成为长效性的。
吴凯还分析了中国推行垃圾分类所面临的三大挑战。
挑战一:后端建设——垃圾分类后的资源化用途
自中国禁收洋垃圾后,美国、欧洲的垃圾分类体系近乎崩溃。在中国的废弃物禁令下,美国的循环企业面临巨变。“部分发达国家的循环产业事实上是建立在全球分工的基础之上的,一旦国际形势发生变化,产业链和系统就会严重受创。未来的中国“无废城市”建设必须考虑这点。”吴凯分析。
针对该挑战,吴凯认为,应把产业链打通做成原料级产品进入大宗市场环节,通过大集团之间的合作把产品消耗掉。
挑战二:源头减量——“无废城市”的新生活模式
便利和约束存在辩证关系,一方面,科技进步和社会管理要给民众带来便利,另一方面,人类文明进步需要适度约束 。源头减量包含5个层面:拒绝、减量、重复使用、循环再生、堆肥,源头减量将成为“无废城市”的新生活模式。
挑战三:商业模式——能否支撑可持续发展
目前,几乎所有的现行固废处置领域都有政府补贴。但这样的商业模式能否支撑可持续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光大国际业务构想及思考
吴凯最后介绍了光大国际的构成以及对行业的思考。
他从“一体”、“两翼”、“四擎”及“十大业务布局”四个方面介绍了光大国际的公司架构。
光大国际是香港上市公司,亚洲最大垃圾发电投资运营商,致力于打造光大特色“无废城市”综合服务商。
光大国际下辖绿色环保和光大水务,目前已位处行业领先,将进一步打造成为在危废和水务两个领域实现全产业链覆盖的领军企业,是助力光大国际飞向更大未来、取得更大发展的两翼。
公司旗下共有四只股票,光大国际(257.HK)、绿色环保(1257.HK)、光大水务两地上市(U9E.SG及 1857.HK),是光大国际在资本市场中的基本布局,是光大国际在资本市场中的名片,是为光大国际提供源源动能的四部引擎。
光大国际以环保能源、绿色环保、光大水务、生态资源、环境节能为五大业务支撑,以装备制造、绿色技术创新研究院、无废城市研究院、生态环境规划院为四大科技引领,以海外业务发展为一大外延。
公司项目分布在全国22个省及直辖市、170多个地区,共落实逾370个项目,累计总投资超1100亿元人民币。海外业务进入德国、波兰和越南市场。
光大国际认为,做好垃圾分类,既是履行央企责任、社会责任的需要,又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充分认识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意义。
生态资源是光大环保响应国家“无废城市”建设的新兴业务板块,主要从事环境服务与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业务。该板块正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模式,依托光大国际主营业务板块,构建从源头回收至末端处置的全产业链业务体系。
吴凯还对“无废城市”的建设作了一些分析和思考。他提到,中国“无废城市”建设路线图分为四个阶段:多填埋少焚烧、少填埋多焚烧、零填埋少焚烧、零填埋零焚烧。目前绝大多数企业处于少填埋多焚烧阶段。
垃圾分类处理技术经过了分(社区分类)、转(中转站)、拣(分拣中心)、用(再生资源中心)、烧/埋(末端处置)五个阶段。
垃圾分类处理以前的传统模式主要靠政府的补贴,当前的模式是垃圾分类全产业链,离不开政府的补贴,未来的模式主要是要依靠“谁产废谁付费”的商业模式。
垃圾分类处理商务模式
从2009年开始,中国再生资源利用量(回收+进口)已经超过了2亿吨。再生资源在全国资源消耗中的比例显著提高,2018年再生资源回收+进口达到3.42亿吨,达到全国资源供给总量的1/3,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资源保障。再生资源行业总量大,其中,金属、纸张和塑料占绝对优势。目前光大国际正在探索复合包装回收利用和废塑料回收利用。
吴凯认为,垃圾分类—责无旁贷,任重道远,砥砺前行。垃圾分类不仅是国家战略,更是关系国计民生、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作为生态环境领域的企业,做垃圾分类即是义务也是责任,我们将坚定不移,心无旁骛地推进垃圾分类业务。
“企业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国内垃圾分类市场非常活跃,但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尚未建立。垃圾分类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操作难度大、场景复杂,应定位准确、合理评估综合能力、建立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吴凯坦言。
他还指出,“为用而分,分而必用”是垃圾分类的关键,“吃干榨尽”是垃圾分类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挖掘“城市矿产”,合理布局产业链,用后端推动前端,变废为宝。根据行业结构特点,取长补短,不断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实现保证企业“能做事、做成事、不出事”。
附:行研提问
东吴证券首席分析师袁理:谢谢您精彩的发言,和您请教一下光大国际作为这个行业非常领先的一家企业,在运营管理方面做得非常好,明年关于数据的自动监测开始正式实行了,企业经营效益与企业的排放紧密挂钩。您作为运营方面非常有经验的人士,能不能给我们分享一下在企业运营上,会有什么样的应对政策?
吴凯:首先,在管理规定公开征求意见稿发布后,公司内部就开展了模拟考核,按A/B/C三个等级划分,针对内部考核中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下发整改单。
第二个方面是提升CEMS管理,项目公司全部多采购一套CEMS备用系统,备用方式有冷备用和热备用;为进一步规范CEMS日常管理,制定并发布了企业标准《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设备管理标准》。
第三个方面,是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炉膛温度测点管理,制定并发布了企业标准《垃圾发电厂焚烧炉炉膛主控温度测点布置规范》,各项目公司炉膛温度测点位置、温度计型号等资料全部存档备查。
第四个方面,就是生产管理前置,所有新建项目一律提前接入公司信息管理平台,高标准、严要求达标排放,确保其投产即全面满足《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自动监测数据应用管理规定》。谢谢!
专题报道:2019(第十三届)固废战略论坛
编辑:徐冰冰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