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9-02 09:24
来源:中国固废网
作者:李晓佳
强制垃圾分类后,进入末端处理环节的垃圾特性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湿垃圾的处理,一方面是产生量较之前有了大幅增加,一方面是技术路线相对还不是很成熟,给行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2019(第七届)上海固废热点论坛上,深圳市龙澄高科技环保(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陈云从目前行业面临的大环境出发,带来了龙澄环保在湿质固废处理技术方面的创新和应用思考。
以下内容根据陈云现场分享整理:
陈 云
湿质固废处理技术的现状与痛点
我国生活垃圾中湿质固废含量超过50%,生活垃圾分类与分类处理的难点,往往就在于湿质固废。
湿质固废是垃圾恶臭污染、渗滤液污染、邻避效应的源头。目前湿质固废的痛点在于,污染性强,总量大,成份复杂多变,含水率高,分质分离分类难,传统处理技术绩效差,资源利用价值低,处理能力极度缺乏,因此需要寻求新的技术途径和模式。
陈云指出,传统的湿质固废处理技术还存在一些需要攻克的难点:
传统处理技术一: 机械预处理+ 厌氧产沼。这类技术,首先,预处理大多采用机械分选与破碎,工序环节多,工艺流程长,精准分离难,运行效率低,恶臭控制难,运营隐性成本较高。其次,厌氧产沼周期长,占地面积大,投资高,物料均衡难,技术经济性差。在土地紧缺区域落地困难。三是,大量沼渣、沼液需要处理,沼渣含水率高达60%,无害化难,环境风险高。
传统处理技术二:垃圾热水解。首先,序批式运行,运行波动大、耗时长、能耗高、效率低,进出料过程恶臭控制难,噪声大,隐性成本较高。其次,设备、阀门易腐蚀、损坏,检修周期短,使用寿命短,更换率高,维护检修工作量大。三是,热解液污染物浓度高,净化处理难,净化工艺投资和运行费用高,环境风险大。
垃圾分类后的技术创新和探索
随着垃圾分类的大范围推广,湿质固废的处理压力越来越大。龙澄环保作为较早开始布局这一领域的细分优秀企业,针对以上问题,也提出了相应的创新解决方案:如 高压压榨干湿分质预处理技术及湿质固废惰质化处理技术等。
高压压榨干湿分质预处理技术
陈云介绍,高压压榨干湿分质预处理技术被评为国家 “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成果。
在垃圾分类的源头做得不到位的情况下,整个垃圾分类的面和线还没有全面推开,龙澄环保推出了超高压的干湿分离机。在湿垃圾没有很好被分离的情况下,能够一站式很快速地把原来的预处理链条拉长,最后能够实现把湿垃圾或者是原生垃圾当中的干垃圾分选出来。 最后干垃圾通过RDF可替代燃料或燃气化利用或者是生态焚烧发电。
通过超高压的干湿分离机分离出来的干垃圾,含水率能够达到30%以下,湿垃圾浆含水率80%以上(分离出95%以上湿质固废)。最后对湿垃圾进行厌氧发酵或多相分解惰质化处理。
陈云认为,这项技术将颠覆传统模式,最简约、最大程度的生活垃圾干湿分质分类,是“垃圾处理的第三次革命”。超高压压榨模式,采用特殊结构、临界空间,在超强机械压力和瞬间封闭气室共同作用下,实现易腐生物质垃圾细胞物理破壁,与化石类和其它非易腐垃圾分离,从而实现生活垃圾干湿分质、分类;超高压压榨分质分类,开创了全球生活垃圾单工序、机械化、专业化、简约化干湿分类新模式;可广泛应用于居民垃圾干湿分类难以有效实施的地区生活垃圾干湿分类,和干湿分类不彻底的干类垃圾;原生生活垃圾干湿分类分离比:50%:50%。
在强制垃圾分类的背景下,以多年的实践为基础,龙澄环保推出了革命性的高新技术装备。可以根据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情况,针对含有一定杂质湿垃圾,高压压榨压力设定次高压档位,结合精准制浆装置,非常适合湿垃圾预处理,快速去渣和精准浆化,确保湿垃圾的物料输送稳定性和深度处理的高效。对居民分类产生的湿垃圾,杂质含渣去除率精准至100%,生物质浆粒直径1MM以下。
陈云介绍,该高新技术装备具有专业化干湿分类、单工序机械分离、快速高效以及资源化利用率高等优势。
湿质固废惰质化处理与应用模式
湿质固废惰质化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多相分解惰质化技术、半程高效厌氧+多相分解惰质化两种。
湿质固废处理技术一:多相分解惰质化。该技术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通过特定催化剂作用,破坏湿垃圾有机物细胞壁,有机质炭质化,成为相对稳定的炭质物;经过多相分解惰质化处理后湿垃圾减量达85%以上,同时得到的炭质物可以做土壤改良剂,同时具有高热值,可进行辅助燃烧。颠覆了湿质固废传统处理技术模式,突破湿质固废处理技术瓶颈。
利用多相分解惰质化技术进行处理的湿质固废,实现减量率达到85%以上,有机质分解50%以上,易腐有机质分解98%以上;残余炭质物含水率降至40%以下。
湿质固废处理技术二:半程高效厌氧+多相分解惰质化。对传统厌氧产沼工艺进行技改,末段工艺采取惰质化工艺:处理能力提高一倍;消除臭气污染;消除沼渣沼液困境。
对比传统厌氧产沼工艺,半程高效厌氧+多相分解惰质化技术路线有三点突出优势:1、截取高效段,时间缩短接近一半;2、处理全程无臭气产生;3、沼渣沼液最大限度减量化、无害化。
编辑:李晓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