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18 09:06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汪茵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能源消费结构(2016年)
裴晓菲谈道,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已经无法支撑粗放式发展,经济总量增长与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增加尚未脱钩,污染物新增量依然处于高位,粗放式发展和资源消耗使生态环境压力持续增加。我国仍面临着污染物排放量大的难题,环境质量的改善任重道远。
质量不容乐观,生态受损严重,风险突出
环境质量不容乐观。裴晓菲介绍道:“目前我国大气环境质量达标的天数不足,2017年,全国338个城市当中,仅29%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目前河北、天津、山西、河南与山东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不到60%;我国部分区域流域水污染仍然较为严重,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中仍有8.3%为劣V类水体,总磷成为影响地表水水质的首要污染物;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化工、钢铁等重工业企业对土壤造成的污染较为严重,该类企业搬迁之后周边的土壤需要整治之后才能使用。
生态受损严重。我国生态较为脆弱,真正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有限。我国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全国陆地国土空间的55%,其中极度脆弱区域占9.7%,重度脆弱区域占19.8%,重度脆弱区域占25.5%。
环境风险突出。化工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落后产能仍占较大比重。有毒有害化学品产能大量存在。
城乡区域生态保护不平衡
裴晓菲分享道,我国生态保护存在城乡区域生态保护不平衡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区域发展特征与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巨大。例如,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仅占国土面积的7.2%,但是钢铁、焦炭、平板玻璃等行业产量却占全国比例20%以上。
二,东中西部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承接了东部大量相对落后产业,环境压力正在加剧。
三,城乡产业转移,城乡发展不平衡,污染企业上山下乡现象十分突出。
生态环境保护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
裴晓菲在谈及生态环境保护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时,谈到了六大重要途径。
以生态保护红线优化空间布局
高质量发展涉及到产业空间布局的许多方面,裴晓菲认为其中重要一点就是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具体而言,生态保护红线应当依照以下三个原则进行规划:
按照应保尽保、应划尽划的原则,将生态功能重要区域、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
确立生态保护红线优先地位,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后,相关规划要符合生态保护红线空间管控要求,不符合的要及时进行调整。
强化用途管制,严禁任意改变用途,杜绝不合理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保护红线的破坏。
以改革环评管理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
裴晓菲认为,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的宏观管控,建立健全“三线一单”对规划环评、项目环评的指导和约束机制;要进一步优化审批管理,动态修订建设项目环评分类管理名录,优化环评分类。加快完善环评技术导则体系,聚焦环境影响事项,提高环评文件质量;要为重大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和重大产业布局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实行即到即受理,即受理即评估,评估与审查同步,审批时限原则上压缩至法定审批时限的一半,最大限度地发挥环评审批对稳定有效投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以排放标准倒逼产业技术升级
裴晓菲提到,现在业内对污染物排放标准存在很多误解,认为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严格的污染排放标准不利于行业发展。但是从我国环境保护历程来看,随着污染物排放标准趋于严格,不仅污染防治取得了一定成效,而且促进了产业技术的升级。
以机动车排放标准为例,从2000年开始不断加严的机动车排放标准带动了汽车、炼油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全国实现车用汽油无铅化,轻型汽油车电喷化极大地提高了发动机性能,闭环电喷技术加三元催化转化器使得污染物排放降低90%以上成为可能,减轻了机动车高速增长带来的环境压力,促进了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
以环境经济政策引导企业主动减排
裴晓菲认为:“国家应进一步完善助力绿色产业发展的价格、财税、投资等政策;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环境强制责任保险等金融保险产品;落实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价格政策和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以引导企业主动减排。”
以加强环境法治创造公平营商环境
裴晓菲谈到“企业不怕监管,怕的是不公平”。
裴晓菲认为环境执法应为企业创造公平的营商环境,需要整合组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统一实行生态环境保护执法;需要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监管“双随机、一公开”,切实解决好市场中存在的劣币驱逐良币问题;需要建立健全生态环境领域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持续向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送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企业环境信息,推动商业银行将按日计罚、行政拘留等重大行政处罚文书纳入信贷审批和贷后监管流程。
以污染防治提升环保产业竞争力
裴晓菲分享道,我国目前颁布了“水十条”等环境保护政策,为环境产业开拓了巨大的的市场空间,也为企业带来了许多发展机会。环保产品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与环保服务产业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实现产业环保化,环保产业化。
裴晓菲相信经过政府、企业与公众的共同努力,未来一定能够实现“两山”理论的落地,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双重发展,进一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编辑:徐冰冰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