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3-09 14:41
来源:中国固废网
作者:李艳茹
导读:“2017年是环卫市场真正的元年。”E20环境平台执行合伙人、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指出(详情请点击:薛涛演讲视频:大环卫市场爆发元年看春秋列国格局)。在PPP模式的推动下,环卫市场正在进入快速增长期。
过去,环卫一体化项目多数聚焦大中城市,随着相关需求的下沉,二线城市,三线城市,以及部分区县、乡镇,也逐渐出现了环卫PPP项目。环卫服务由此从政府垄断走向市场化,相关企业的订单也迎来了爆发性增长。根据E20数据中心的统计数据,目前有四五千家企业参与环卫,有一定规模的环卫企业大约有140家左右。而在项目遍地开花、企业闻风而来的环卫领域,是否就如早期的市政水处理一样,是一片蓝海?
做穿了的市场
在环卫一体化、环卫PPP等名词兴起之前,环卫行业便已存在多年。环卫相关的任务、效果、花费、考核等项,项目甲方——政府相关部门也早已耳熟能详,并对此有着较为稳定的心理价位。E20研究院固废领域负责人、高级行业分析师潘功博士形容,环卫市场是一个“做穿了的市场”,议价空间极为有限。
对于环卫项目中的投资额问题,杭州锦江集团环卫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国海曾在“2017(第五届)城市垃圾热点论坛”上谈到:“甲方更倾向于用他的经费去衡量标准,而不是用标准去衡量经费。这一块让企业很纠结。”
人员管理要求高
在PPP模式兴起之前,传统的环卫工作多以扫帚、簸箕、垃圾车的方式呈现,环卫工人大多年龄偏大、学历较低。据悉,目前环卫项目签约时,中标企业大多需要全盘接收已有环卫系统工作人员。企业在接收过程时常面临人员管理方面的挑战。
人员社保问题便是企业遇到的首要障碍。潘功介绍,传统环卫领域,60后、70后居多,甚至有70岁以上的老人。“今天干了今天拿钱走人”的雇佣模式较为普遍,农忙时期无人工作的情况亦属常见。而在环保企业接手项目后,则需办理签合同、上社保等手续。北控城市服务投资(中国)有限公司总监潘立本表示:“企业不给公人交社保,政府会查。若企业准备上市,则风险更大。除费用的额外支出外,有时候员工由于扣款问题还不愿意交社保。此外,还有一些政府车辆,不上牌照,只贴一个城管标签,但企业就不能这么做。这些都是环卫领域不规范的地方。不像水务项目,有一个标准化的东西。”
人员及设备面临升级
在环境治理效果考核加严的趋势下,各地对环卫质量的把关也逐渐趋严。多地道路考评以克论净,每平方米不得超过10g甚至5g的管理条例陆续出台。企业拿下项目后,对环卫作业的升级工作势在必行。
设备方面,自动化、智能化装备陆续嫁接到环卫项目中,自动清扫车、集成式转运系统、智能管控平台等元件开始出现,虽然智能管控部分压缩了用人数量,但仍未项目前期投入带来一定压力。此外,设备升级对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智能化系统中,环卫工人需要时刻接受监管,易遭受反感抗拒;另一方面,还需要掌握一定自动化机械使用技能的人员来完成作业,人员培训或更新换代需被提上日程。
存在模式风险及考核压力
在环卫市场化项目的合作方式中,既有传统的政府购买服务,也有逐渐兴起的PPP合作模式。前者的服务期限为3年或5年,后者则在10年以上。对于两种模式并存的环卫市场,E20环境平台PPP中心总监汤明旺认为存在隐忧:“包括环卫设备、设施及建筑工程的环卫项目,若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可能会与财预87号文冲突,有合规性风险。如果政府购买服务超过3年,合规性和有效性也要重点考虑。”
PPP模式渗透进环卫市场后,随之而来的还有绩效考核的要求。相比于政府购买服务,PPP模式运作的环卫项目,必须严格遵从财政部有关可用性付费和绩效付费的要求。目前已有的PPP环卫项目中,亦存在不少对“菜单式考核”的困惑。汤明旺表示:“市场化管理之后,一些地方政府把装有GPS系统的环卫车辆运动时间作为考核依据,因此出现了不少下雨天洒水、冬天洒水结冰导致事故等现象。这些考核标准都还有待商榷。”
编辑:刘影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