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20 09:16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李晓佳整理
首先,我们有充分的理论自信。中国断定人类将进入生态文明时代,虽然之前有过很多类似的断言,但是作为政府,首先进入纲领性文件的,中国这样的大国是第一个。
其次,道路自信。中国坚持与自然共处的发展之路。傅涛指出,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第三,制度自信。中国率先把自然资源价值做进经济对价。
第四,文化自信。傅涛强调,为什么欧洲不能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接力棒,首先是缺少文化的传承,这与中国有很大的差距。其二,欧洲的经济总量不足以领先世界。
傅涛认为,有这四个自信,有理由相信在中国构架的生态文明四梁八柱体系,一定是有巨大价值的。无论是政府、城市,还是企业,能率先进入生态文明的发展体系中,就会发展的更快。所以一个企业如果率先进入到生态文明的对价空间中,虽然早期成本增加了,但是最终会获得更大收益。
中国引领生态文明价值最大的潮流一定会引领世界,傅涛认为,这个趋势是挡不住的。2005年,习近平主席在浙江提出,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后来写入党章的表述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简单的判断句,充满了党对这种路线的自信。
真正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还有很艰辛的路要走
这种自信具体到落实上,也会遇到很多难题。我国的财税体制中,城市是环境事权的责任主体,几乎所有的环境法都讲到了,县以上人民政府是当地各个环境质量的责任主体。但目前的财税体制又不太支撑地方政府的全面事权。财权分税制以后,一半的财权是收回中央的,所以中央转移支付显得非常重要。财权的不对等,一直是困扰城市发展的大问题。因此,一个城市做好环保工程很容易,砸钱进去就能做好,但要持续砸钱,最终产生效益,并让环保持续下去就很难。
习近平主席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怎么把这句话做成案例,做成可以学习的东西,是我们一直思考的话题。
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成功实践的案例。傅涛介绍,库布其沙漠变绿洲经济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伟大理念的生动实践。
亿利集团走进库布其治沙,至今已有29年。治理沙漠面积达1.27万平方公里,为全球最多;绿化库布其沙漠达6000多平方公里,为世界纪录;创造生态财富5000多亿元,成为全球“首绿”,也催生出其独创的“生态、产业、治沙、扶贫”平衡驱动的商业模式。
2016年3月4日,习近平主席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委员时听取了亿利治沙扶贫汇报。习主席鼓励企业要持续做好治沙扶贫工作,并表示将继续关注和支持这项事业。亿利集团董事长王文彪向总书记承诺,五年内再治沙扶贫10万人。
黄山样本实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回到城市中,应该如何将“两山论”落地?如何在有限的财政下、事权下,完成巨大的民生转变?尤其是在后PPP时代下,地方政府资金从哪里来?如何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黄山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的实践也给出了很好的思考样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十九大”报告,所有的发展理念,是围绕着如何创新,如何协调发展,如何形成绿色发展,如何更好的开放和共享展开的。E20研究院的调研和探索,也是围绕这五个关键词来寻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答案。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E20研究院曾多次到黄山实地调研,傅涛指出,黄山的很多乡镇、农村做的都非常细致。黄山模式的可贵,不在黄山的富裕,不在经济发达,也不在原来的天然禀赋,而在于发展方向是更加趋向平衡和充分。基于这些,E20研究院希望研究形成新安江指数,来表征城市发展政治正确的程度,曾先后在黄山、北京、合肥举办过三次关于新安江指数的研讨沙龙,共有30多位专家,针对新安江指数提出了意见,这份研究成果也将很快发布。
环境产业将成为落地“两山论”的中坚力量
早期环境产业就是为政府做部分点的处理工作,比如将COD从300降到50就算完成任务,我们将这样的点状服务称之为“环境产业1.0时代”,这个时代的核心标准的达标排放即可。
随着单元竞争时代的过去,环境产业进入了2.0时代。2.0时代的标志是水十条、气十条、土壤十条的发布。三个“十条”无一不是要求环境效果,很多指标不是数字指标,而是感知和生物指标,要达到让老百姓和政府能够感知到的环境效果,这个时代考量的是企业的系统服务。
傅涛指出,前两个阶段都需要花政府的钱。环境产业进入3.0时代,就是落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期。
能不能少花政府的钱,不花政府的钱,就能完成生态治理,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命题。环境产业的本质,最终要为用户,为百姓服务,然后创造价值。目前已经有很多案例,做到了尽量不花政府的钱、少花政府的钱,完成了环境治理,这是环境产业的愿望。傅涛表示,希望环境产业最终能够成为落地“两山论”的真正中坚力量。当然,这不仅需要党的领导,也需要市场的机制。
傅涛表示,希望更多的企业能来到黄山,共同学习这种模式,不断探索和实践,构建一个落实“两山论”的精神殿堂。
编辑:李晓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