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三五”规划》印发(附全文)

时间:2017-01-23 14:15

来源:中国水网

(四)西南地区:促进人水和谐

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6 省区经济社会发展相 对滞后。区域水资源丰沛,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耕地灌溉率较低, 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较大。全区 2015 年 GDP 约 8.77 万亿元,总 人口 2.5 亿人,城镇化率 47%;耕地面积 3.7 亿亩,灌溉面积 1.3亿亩,其中节水灌溉面积约 5700 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约 930万亩;2015 年用水总量 922 亿 m3。 围绕构建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和成渝、滇中、黔中等重要经济区发展要求,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节水促进产业发展水平提 升,带动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实现节水脱贫。加快淘汰落后高耗 水工艺、设备和产品,推进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提升产业发 展水平,加强重点行业取水定额管理,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积极支持城镇节水改造,到“十三五”末, 全区约 130 个县级行政区达到国家节水型社会标准要求,5 个地级 及以上缺水城市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标准要求。重点改造已有灌 区,完善灌排设施,扩大灌溉面积,提高耕地灌溉率。加强节水灌 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基本口粮田、特色 林果业规模化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到 2020 年,全区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约 1325 万亩;其中,贫困地区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近 2200 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约 460 万亩。

(五)华中地区:促进节水减排

安徽、江西、湖北、湖南 4 省区域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水资 源相对丰富,灌排设施基础较好,但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灌溉水利 用率不高,水污染问题突出,且未来水资源需求增长较快。全区 2015 年 GDP 约 9.72 万亿元,总人口 2.3 亿人,城镇化率 52%;耕地面 积 2.8 亿亩,灌溉面积 1.9 亿亩,其中节水灌溉面积约 3200 万亩, 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近 900 万亩;2015 年用水总量 1166 亿 m3。

围绕长江经济带建设及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发展要求,以节水促减排,加强污染治理, 减少污染物入河量,修复水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沿长江地区产业发 展潜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 产,提升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水平,从源头减少用水量和污染物排放 量。加快实施城镇节水改造,到“十三五”末,全区约 100 个县级 行政区达到国家节水型社会标准要求,8 个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达 到国家节水型城市标准要求。加大现有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力 度,大力推进水稻灌区综合节水技术,因地制宜发展管道输水灌溉。 推广水稻控制灌溉与田间水肥高效利用技术,减少灌溉排水,强化 农业面源污染的源头控制。在水土适宜地区适度扩大灌溉面积。到 2020 年,全区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约 560 万亩。

(六)东南沿海地区:节水治污并重

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6省市是我国改革开放 和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地区。区域水资源丰沛,水土资源总体较为匹 配,但水污染问题突出,部分地区未来用水增长空间有限。全区2015 年GDP约24.06万亿元,总人口3.2亿人,城镇化率68%;耕地面积1.7 亿亩,灌溉面积1.5亿亩,其中节水灌溉面积约6800万亩,高效节水 灌溉面积约1400万亩;2015年用水总量1555亿m3。

围绕“海上丝绸之路”及长三角、珠三角等相关发展要求,强 化节水,促进产业升级换代,积极推进海水淡化利用。加强高耗水 行业节水改造,推进火电、核电直流冷却水循环改造。积极推行城 镇节水改造,到“十三五”末,全区约 100 个县级行政区达到国家

节水型社会标准要求,23 个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达到国家节水型城 市标准要求。重点改造已有灌区,因地制宜推广渠道衬砌技术,适 度发展管道输水技术。丘陵山区加强坡耕地改造,充分利用小型水 源工程进行灌溉。结合水资源承载能力和城镇化布局,合理调整灌 溉面积。到 2020 年,全区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约 465 万亩。

六、 组织实施

(一)健全部门协作机制

建立健全各级节约用水相关部门协作工作机制,按职责分工落 实目标责任,完善工作规程,统筹和协调解决节水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二)建立评估考核机制

加强规划实施的督查及跟踪评估,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根据 评估结果对实施责任主体进行考核,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三)完善节水奖励机制

建立完善节水财税奖励机制,对节水型社会建设过程中的先进 典型予以奖励。健全节水器具财政补贴政策,完善节水税收金融优 惠政策。

(四)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建立节水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社会投资引导力度,积极引 进民营资本投资节水领域,大力推广合同节水、公私合营等模式, 研究建立节水奖励基金,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五)健全公众参与机制

建立公开透明的参与机制,保证公众广泛参与各项节水工作的 管理和监督。鼓励曝光浪费水资源、破坏节水设施、污染水环境等 不良行为。加强节水培训,普及节水知识,提升公众参与能力。

1...2345678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