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7-04 11:27
来源:中国固废网
作者:田皓
“环境技术进入产业时代”,是E20环境平台向业界抛出的宏大命题。前不久,来自环境产业界的多位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以及投资界人士齐聚2014(第八届)环境技术产业论坛,共话“环境技术进入产业时代”的战略思考。
“为什么嘉博文的产品能够获得全国唯一的以固废为原料的有机土壤调理剂国家级肥料登记证?同时,为什么嘉博文能够第一个通过欧盟肥料有机标准检测,成为我国安全级别最高的有机肥料?”来自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首席科学家兼执行总经理于家伊开门见山,准备向业界道出该公司十年以来之所以取得成功的秘诀。
发现需求:有机质都去哪儿了?
早在10年前创业之初,嘉博文就确立了将废弃物中的有机质资源化的发展目标。于家伊坦言,当时嘉博文渴望跨界,渴望能从环境治理这个“小领域”、“小产业”中找到与中国农业这个大领域的接口。为此,嘉博文走过了整整10年。
事实上,在此前传统的环境产业往往只停留在末端治理的思维模式中,去思考眼前面对的问题。而嘉博文之所以能够将自身技术应用于农资领域与生态农业领域、走到下游的商品体系中并实现产业化,完全得益于最初自身着眼于产业全局。
“当我们提出要将废弃物有机质资源化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就做好了将自身的发展,融于整个经济运行体系当中的准备。在生态农业转型的大背景中,社会需要一个强大的生产资料体系支撑,而我们是能够输出这种供给的。”于家伊说。
持续的土壤污染,包括耕地质量的不断下降,尤其是化肥施用的效果显著降低,使得业内人士开始思考:有机质都去哪儿了?
那时,嘉博文已经积累了很多农业方面的基础,包括跟农业专家的联系,获得了绝大多数人的信任,赢得了农业相关部门,尤其是“第六届农业部肥料登记评审委员会肥料评审组”的认可。
“我们选择做正确的事。只要这件事是对的,坚持下来就一定有价值。”
于家伊说,“我感到当环境产业产出了标准化的生产资料的时候,我们就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她认为有一点优势传统生产资料远不能比拟,即:道德优势。而伴随着这种优势,高端农产品市场需求资源会大量聚集。
1972年,罗马俱乐部给出了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警示红色经济的增长方式将不可持续,全球均衡状态是解决全球性环发问题的最终出路,这个出路的核心是利用生态化调整的技术,变废为宝,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变负资产为正资产的发展路径才可能解决增长的危机。
而嘉博文正是通过标准对接实现了产业对接,从而创造了一个大市场。
找准要害:推动标准制定
于家伊认为,我国的国情有其独特性,嘉博文用一种产业思想,共同服务于环境产业及农业产业两方面,其发展历程是异常艰辛的。横向对比西方,至少这是美国人没有走过的路径,但这也给我国环境产业带来了创新的机会。
对此,于家伊做了进一步的阐释:“我们首先服务于环境产业”,于家伊说,“然而,我们要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就要跟下游的农业产业链相兼容。而下游是有一套标准化的评价体系存在的,它是专门指向产品安全性的品控体系。正因为嘉博文达到甚至高于品控指标,嘉博文的产品才得以顺畅地服务于下游产业。”
在于家伊看来,嘉博文的产品之所以初始时不被下游认可,与农业产业和环境产业的评价体系标准缺少对接有很大关系。农业产业不会因为环境企业从事的是减少污染排放的事业(占据道德高地)就对品控标准有所宽松,相反,他们最初会因为你的原材料是垃圾而对资源化利用产生的产品予以排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产品要进入农业商品体系之中,就要接受相较传统肥料产品更为严格的评价标准、评价体系。
当初考虑做垃圾资源化的时候,嘉博文就认定了资源化的产品进入农业体系要符合农口标准,所以他们与农业部一同制定产品标准,并通过技术上研发,保证了产品的稳定性。
“国家的产业循环遵循自身的规则。上游的环境产业与下游的农业产业都有一条固定的‘频道’”,于家伊说。环保部要求垃圾处理做到“无害化、减量化”,而农业部要求农资产品必须做到安全、稳定、可靠。因此,如果要想做到资源化,就需要在产业之间建立起标准化的频道体系去对接。建立一项标准,搭建一个服务平台,正是这10年来嘉博文走过的创新之路。
“嘉博文作为一家专业性细分领域的服务型公司”,于家伊总结到,“向上承接有机质资源,成为环境产业的入口端;向下提供农业生产资料、搭建优质农产品对接体系,这使我们成为开放合作的整合型平台。”
本文根据于家伊在公开场合的观点整理而成
编辑:田皓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