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03-13 15:29
来源:中国固废网
作者:杨瑞雪
在我国各个城市的居民小区内,各种“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分类垃圾箱随处可见,但多数沦为装饰,垃圾分类近似空谈。近两年大力推行垃圾分类的广州投入巨大的财力与人力,也取得了一定的减量效果,但居民的实际参与率明显低于知晓率。对于我国垃圾分类的举步维艰,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总工徐海云在近日举行的“第六届固废战略论坛”上提出,垃圾分类是一种经济行为,要用经济手段解决。
收编城市“拾荒者” 可回收垃圾与废品回收相对接
我国正式推行垃圾分类已逾十年,但实际应用上收效甚微。对此,徐海云表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是一项烦琐的、长期的、也需要一定投入的持续工程,我国目前现有的投资体制尚不利于生活垃圾分类的开展。但他提及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现象,垃圾桶内的值钱的可回收垃圾都会被捡走。他表示,我国有近600万的城市“拾荒者”,实际上在从事着二次分拣和废品回收的分类收集活动。在此情形下,可考虑将可回收垃圾与废品回收直接对接,以促进垃圾回收。
徐海云称,垃圾分类是一种经济行为,而不是一种公益行为。将从事垃圾回收利用的“拾荒者”收编,为他们创造好的工作环境和收入条件,可实现低成本的垃圾分类,并提高回收利用率。清华大学环保产业研究所所长,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总编傅涛博士也表示,垃圾分类不应是一种志愿者的义务劳动,政府可用经济手段刺激和控制,将大大提高垃圾分类收集的积极性。
借鉴国外“绿点”收费方式 打通垃圾分类回收资金链
以经济手段解决垃圾分类问题,必然需要解决资金问题。徐海云提出,可借鉴学习发达国家的“绿点”收费方式,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提供合理、可靠、稳定的资金来源。绿点组织不是一个环保组织,而是一个商品包装产业链上的管理机构,通过向终端产品生产企业即包装使用企业收费,来管理废弃包装物的回收。
目前,“绿点”回收体系已经扩展到欧洲25个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有17万个公司获得“绿点”许可。每年约有4600亿个商品包装标注“绿点”回收标志,2009年,通过这一体系回收包装垃圾达3200万吨。徐海云表示:“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借鉴‘绿色’收费方式,建立垃圾分类回收资金链,并发挥劳动力丰富的优势,我国的垃圾分类回收将比发达国家更易解决。”
编辑:杨瑞雪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