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涛第二季】第二十期!傅涛谈产学研的主体与产品桥梁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是提升环境产业的产业化程度,当前产学研转化率低是横在技术领域和产业领域的一大鸿沟,这个鸿沟需要用产品化来填平。听涛第二季第20期邀请您一起,解读产学研的主体与产品桥梁。
在环境产学研转化里面有几个误区,首先是每次做项目我们要求国家的产业化项目里头一定要有企业牵头,但是立项是大学研究院院士们主导的,又要求产业化项目一定有企业牵头,所以一般高校会找一个大企业挂个名,科研经费的大部分仍然留在研究机构;另外企业不太擅长国家经费的立项程序,企业是一个市场为主导的,他赚钱获得效益是根本,只有部分企业被政策性的逼迫,有一部分的真正的科研投入,大部分的科研投入实际上是假的。为什么他不肯长期的去投入?跟我们的产业化程度有关系。因为我们大部分的公司是项目公司,是工程公司,项目公司和工程公司的研究是没有长劲的,因为他不知道下一个项目在哪里。项目要招标的,不中标,你做研究没有意义;中标了,马上就要开工,来不及做研究。你就是做了一个项目产品,甲方不要这个项目,标书里不要你这个技术,要低质低价,你的项目根本中不了标。所以我们大部分领域都没有实现产业化的过渡。
我想纠正一个误区,并不是大的项目公司、大的工程公司,项目多的、资产多的公司就一定是产业龙头。其实产学研恰恰要求这个产学研的产一定是产业化的龙头。产业化的标志是什么呢?你得有产品,没有产品的公司不是产业龙头,他毫无疑问是个大企业,现金流资产也多,收入也多,利润也高,他是个大企业,但他不是大的产业企业。产业企业就一定得有产业的标志,环境领域恰恰缺的是大的产业企业,因为只有产业企业的立项是以客户为导向的,他要开发产品。我们经常举例子,像华为的mate产品,他是做个产品,他的研发可以持续,而我们如果是项目公司,研发就不可能持续。只有锁定产业龙头,才能做产学研的牵头单位,而不是大企业就一定能做产学研的牵头单位。同样,在高校里头,不是名气越大,就是因为产学研的转化。
产学研在研里头更多的是带头人,在学里头更多的是学生,学指的是教学,研是指的研究,它是人的因素,只有产的因素指的是产业统筹。我们要用产业化的标尺,来选择我们产业化的龙头。破掉双塔效应,本质上讲一定是以市场为导向,市场一定会锁定在产品上,只有产品才能构架出这种转化的鸿沟。如果这两个塔,双塔斜拉中间那个桥,它就是产品。
为什么要锁定在产品呢?因为产品有一个产品规划,产品周期短也得短到三五年,项目的周期短就会几个月,刚开始没有中标,一中标就要干,干完很快就要验收,验收完以后一旦错了还不能改,因为要重新批准预算,难做真正的技术性的突破。而产品不同,产品是我先做出来,我先锁定一定的客户,锁定一定的场景,我做出来不断的提高水平,围绕这个特定客户来进行销售,进行营销,打动市场。工程项目特点是什么?国家、甲方立了个项,我来寻找一个干活的人,那么这个干活的人就没法设定一个超出三五年的项目。而产学研的转化工作,一般都需要至少三五年的准备工作。就是如果没有一个三五年的以上的研究的正常周期,你很难动员科学家的力量,只能找工程师,可能更多的找设计院,连工程技术人员都帮不上忙,就是连学校都忙不上忙。
为什么我们环保产学研会脱节?因为理论研究需要五年的周期,工程研究需要两三年的周期,从小事做到大事,做到生产性实验是需要周期的。而我们的项目周期只给半年、一年,他不匹配,只有设计院的技术人员能匹配。所以我们很多的上市公司的所谓的科研机构,实际是设计部,做方案的,因为只有方案部门能够在快速的几个月时间内拿出一个有效的方案来,参与投标,参与施工,产学研就必然会脱节。恰恰是我要做理论研究,就要锁定一个特定用户,特定场景,特定的价值,这三个特定加起来就是产品,我们锁定一个产品,我就能够持续研发,就像刚才我举例子,我们从mate1一直做到mate50、mate60,研发不断,可能会持续十几年,这个产品部门不会撤销,他就是针对高端商务客户的手机应用场景来进行的持续研发。只有到了五年以上,科学家才会介入;只有到了两三年以上,总工程师才会介入,就是工程专家才会介入;只有到了一年以上,真正的专业人士才有发挥空间。真的要实现产学研的结合,就必须要一个三五年以上的计划,这就需要一个载体,即产品。
有的领域天生就有产品,他们产业化程度高,像汽车行业、飞机行业、电器行业,本身就是产业化程度很高的产业,他们没有这个话题,从来不用谈产品转化率低的问题。因为他们的产业龙头足够强大,不是足够大,而是产业化程度足够高。我们这个行业的特点就是企业大,没有长劲儿,就是因为没有产品,技术性产品发育不足,服务也没有产品。像我们行业里很有情怀的龙头公司,光大也好,北控也好,他也被用户牵着鼻子走。拿到一个项目,在很短的时间内要建成,没有办法实现更强的持续性的产品的突破。这个突破不仅仅是工艺技术的,还有生产的、运营的、管理的、服务的,这些东西都需要花时间去打磨的,造成了我们一千个项目一千个样子,只有现场技术人员能满足我们的需要,所以科学家一定是站台式的。我们只能找科学家站站台,有个院士站站台,而且我们这个行业还没有真正的科学家院士站台的,因为科学家院士他站不了台,只能找些工程性的院士,还勉强能够站个台,因为给的时间太短了。这是我们行业里头产学研的一个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我们在北大环境学院成立了一个产学研中心,目的就是要选择产业化程度高的企业作为产学研的龙头,要调动理论研究、文理科的研究来为我们的产品进行服务。我们如果只解决现实的工程问题,用不着产学研中心,我们直接做就可以了。以前的产学研中心大部分是挂羊头卖狗肉的一个招牌。我希望这种探索能够为我们打造跨学科国际化的高质量的产品。要打造一款真正引领世界的产品,敢于定义世界的领跑者标准,你必须要从文化、理论研究进行突破,那你就必须给科学家、社会学家有足够的时间,光靠工程师是做不出世界级的产品的,这里头需要理论的突破。我们原来是可以向欧美进行学习,现在我们要做到自己有定价权,自己有标准制定权,自己有价值引领权的产品开发,就必须要从头做产学研,这也是我们这个行业产学研升级的必由之路。我也希望这种尝试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得到大家的响应,能够至少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引领世界、引领中国产业升级的一条路径。
01栏目:E20环境平台首档视频栏目《听涛》第二季
从解读宏观政策到认识环境产业的本质,以视频分享的形式,梳理产业脉络,探寻产业的逻辑,寻找产业的方向,揭示发展规律,启发产业同行。
02主讲人:傅涛
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环境学院产学研中心主任;《两山经济》《环境产业导论》作者。
03栏目定位及形式:知识类视频节目
2月3日起首播,每期平均时长10分钟左右;
傅涛亲自讲述,依托E20环境平台20多年来和环境产业的同行发展,及其本人20多年来的深入研究及实践,无论是宏观政策还是微观企业,无论是公开资料还是私人交往,均信手拈来,并融入自己独特的观点。
往期《听涛》第二季文章相关链接:
【听涛第二季】首期开播!傅涛讲“从本质出发,重新认识环境产业”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听涛第二季】第六期!傅涛:环保企业如何走出成本中心?产业的双百跨越
【听涛第二季】第七期!傅涛:环境产业从成本中心走向价值中心的升级路径
【听涛第二季】第九期!傅涛:技术企业如何从工程服务迈入产品服务
【听涛第二季】第十一期!傅涛:智慧赋能,让环境设备产品有人格
【听涛第二季】第十五期!傅涛:标准化是行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抓手之一
【听涛第二季】第十六期!傅涛解读环境产业如何建立自己的商业模式
【听涛第二季】第十八期!傅涛:愚公移山,在开放系统中成就大事业
相关视频
-
【听涛第二季】第十七期!傅涛:塞翁失马,格局决定位置2023-03-13 播放:9536
-
【听涛第二季】第十八期!傅涛:愚公移山,在开放系统中成就大事业2023-03-13 播放:9489
-
【听涛第二季】第十九期!傅涛谈产学研不能融合的根源2023-03-13 播放:11547
-
【听涛第二季】第二十期!傅涛谈产学研的主体与产品桥梁2023-03-20 播放:23538
-
【听涛第二季】第二十一期!傅涛谈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低碳战略2023-03-20 播放:23411
-
周传斌:掌握固废资源化技术家底 探寻行业高质量创新路径2023-03-17 播放:14417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是提升环境产业的产业化程度,当前产学研转化率低是横在技术领域和产业领域的一大鸿沟,这个鸿沟需要用产品化来填平。听涛第二季第20期邀请您一起,解读产学研的主体与产品桥梁。
在环境产学研转化里面有几个误区,首先是每次做项目我们要求国家的产业化项目里头一定要有企业牵头,但是立项是大学研究院院士们主导的,又要求产业化项目一定有企业牵头,所以一般高校会找一个大企业挂个名,科研经费的大部分仍然留在研究机构;另外企业不太擅长国家经费的立项程序,企业是一个市场为主导的,他赚钱获得效益是根本,只有部分企业被政策性的逼迫,有一部分的真正的科研投入,大部分的科研投入实际上是假的。为什么他不肯长期的去投入?跟我们的产业化程度有关系。因为我们大部分的公司是项目公司,是工程公司,项目公司和工程公司的研究是没有长劲的,因为他不知道下一个项目在哪里。项目要招标的,不中标,你做研究没有意义;中标了,马上就要开工,来不及做研究。你就是做了一个项目产品,甲方不要这个项目,标书里不要你这个技术,要低质低价,你的项目根本中不了标。所以我们大部分领域都没有实现产业化的过渡。
我想纠正一个误区,并不是大的项目公司、大的工程公司,项目多的、资产多的公司就一定是产业龙头。其实产学研恰恰要求这个产学研的产一定是产业化的龙头。产业化的标志是什么呢?你得有产品,没有产品的公司不是产业龙头,他毫无疑问是个大企业,现金流资产也多,收入也多,利润也高,他是个大企业,但他不是大的产业企业。产业企业就一定得有产业的标志,环境领域恰恰缺的是大的产业企业,因为只有产业企业的立项是以客户为导向的,他要开发产品。我们经常举例子,像华为的mate产品,他是做个产品,他的研发可以持续,而我们如果是项目公司,研发就不可能持续。只有锁定产业龙头,才能做产学研的牵头单位,而不是大企业就一定能做产学研的牵头单位。同样,在高校里头,不是名气越大,就是因为产学研的转化。
产学研在研里头更多的是带头人,在学里头更多的是学生,学指的是教学,研是指的研究,它是人的因素,只有产的因素指的是产业统筹。我们要用产业化的标尺,来选择我们产业化的龙头。破掉双塔效应,本质上讲一定是以市场为导向,市场一定会锁定在产品上,只有产品才能构架出这种转化的鸿沟。如果这两个塔,双塔斜拉中间那个桥,它就是产品。
为什么要锁定在产品呢?因为产品有一个产品规划,产品周期短也得短到三五年,项目的周期短就会几个月,刚开始没有中标,一中标就要干,干完很快就要验收,验收完以后一旦错了还不能改,因为要重新批准预算,难做真正的技术性的突破。而产品不同,产品是我先做出来,我先锁定一定的客户,锁定一定的场景,我做出来不断的提高水平,围绕这个特定客户来进行销售,进行营销,打动市场。工程项目特点是什么?国家、甲方立了个项,我来寻找一个干活的人,那么这个干活的人就没法设定一个超出三五年的项目。而产学研的转化工作,一般都需要至少三五年的准备工作。就是如果没有一个三五年的以上的研究的正常周期,你很难动员科学家的力量,只能找工程师,可能更多的找设计院,连工程技术人员都帮不上忙,就是连学校都忙不上忙。
为什么我们环保产学研会脱节?因为理论研究需要五年的周期,工程研究需要两三年的周期,从小事做到大事,做到生产性实验是需要周期的。而我们的项目周期只给半年、一年,他不匹配,只有设计院的技术人员能匹配。所以我们很多的上市公司的所谓的科研机构,实际是设计部,做方案的,因为只有方案部门能够在快速的几个月时间内拿出一个有效的方案来,参与投标,参与施工,产学研就必然会脱节。恰恰是我要做理论研究,就要锁定一个特定用户,特定场景,特定的价值,这三个特定加起来就是产品,我们锁定一个产品,我就能够持续研发,就像刚才我举例子,我们从mate1一直做到mate50、mate60,研发不断,可能会持续十几年,这个产品部门不会撤销,他就是针对高端商务客户的手机应用场景来进行的持续研发。只有到了五年以上,科学家才会介入;只有到了两三年以上,总工程师才会介入,就是工程专家才会介入;只有到了一年以上,真正的专业人士才有发挥空间。真的要实现产学研的结合,就必须要一个三五年以上的计划,这就需要一个载体,即产品。
有的领域天生就有产品,他们产业化程度高,像汽车行业、飞机行业、电器行业,本身就是产业化程度很高的产业,他们没有这个话题,从来不用谈产品转化率低的问题。因为他们的产业龙头足够强大,不是足够大,而是产业化程度足够高。我们这个行业的特点就是企业大,没有长劲儿,就是因为没有产品,技术性产品发育不足,服务也没有产品。像我们行业里很有情怀的龙头公司,光大也好,北控也好,他也被用户牵着鼻子走。拿到一个项目,在很短的时间内要建成,没有办法实现更强的持续性的产品的突破。这个突破不仅仅是工艺技术的,还有生产的、运营的、管理的、服务的,这些东西都需要花时间去打磨的,造成了我们一千个项目一千个样子,只有现场技术人员能满足我们的需要,所以科学家一定是站台式的。我们只能找科学家站站台,有个院士站站台,而且我们这个行业还没有真正的科学家院士站台的,因为科学家院士他站不了台,只能找些工程性的院士,还勉强能够站个台,因为给的时间太短了。这是我们行业里头产学研的一个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我们在北大环境学院成立了一个产学研中心,目的就是要选择产业化程度高的企业作为产学研的龙头,要调动理论研究、文理科的研究来为我们的产品进行服务。我们如果只解决现实的工程问题,用不着产学研中心,我们直接做就可以了。以前的产学研中心大部分是挂羊头卖狗肉的一个招牌。我希望这种探索能够为我们打造跨学科国际化的高质量的产品。要打造一款真正引领世界的产品,敢于定义世界的领跑者标准,你必须要从文化、理论研究进行突破,那你就必须给科学家、社会学家有足够的时间,光靠工程师是做不出世界级的产品的,这里头需要理论的突破。我们原来是可以向欧美进行学习,现在我们要做到自己有定价权,自己有标准制定权,自己有价值引领权的产品开发,就必须要从头做产学研,这也是我们这个行业产学研升级的必由之路。我也希望这种尝试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得到大家的响应,能够至少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引领世界、引领中国产业升级的一条路径。
01栏目:E20环境平台首档视频栏目《听涛》第二季
从解读宏观政策到认识环境产业的本质,以视频分享的形式,梳理产业脉络,探寻产业的逻辑,寻找产业的方向,揭示发展规律,启发产业同行。
02主讲人:傅涛
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环境学院产学研中心主任;《两山经济》《环境产业导论》作者。
03栏目定位及形式:知识类视频节目
2月3日起首播,每期平均时长10分钟左右;
傅涛亲自讲述,依托E20环境平台20多年来和环境产业的同行发展,及其本人20多年来的深入研究及实践,无论是宏观政策还是微观企业,无论是公开资料还是私人交往,均信手拈来,并融入自己独特的观点。
往期《听涛》第二季文章相关链接:
【听涛第二季】首期开播!傅涛讲“从本质出发,重新认识环境产业”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听涛第二季】第六期!傅涛:环保企业如何走出成本中心?产业的双百跨越
【听涛第二季】第七期!傅涛:环境产业从成本中心走向价值中心的升级路径
【听涛第二季】第九期!傅涛:技术企业如何从工程服务迈入产品服务
【听涛第二季】第十一期!傅涛:智慧赋能,让环境设备产品有人格
【听涛第二季】第十五期!傅涛:标准化是行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抓手之一
【听涛第二季】第十六期!傅涛解读环境产业如何建立自己的商业模式
【听涛第二季】第十八期!傅涛:愚公移山,在开放系统中成就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