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源> 论文>正文

公用事业市场化运作中的五大误区

论文类型 政策与市场 发表日期 2024-11-23
来源 中国建设报/中国水业
作者 金永祥;马延博
关键词 公用事业;市场化

 公用事业市场化这一提法时下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官员经常使用的词汇。各地政府普遍认为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给国家和地方财政造成巨大负担的前提下,解决基础设施发展缓慢制约城市快速发展的大问题,是有益于国计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城市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想法是大多数采用BOT、TOT和股权转让等方式实施城市基础设施改革的最普遍的初衷,其次才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诸如:提高基础设施运营效率、降低总投资和经营成本以及公用产品价格、引入竞争机制等次作用。这种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我国市场化较早的基础设施项目很多都出了问题,有的给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给城市居民带来了巨大负担,这种项目有增无减。
  简单分析一下这些问题项目,不难发现个别政府在实施公用事业市场化的过程中由于对新生事物的了解有限,加之各种不应有的因素干预,不知不觉中走入了产业化运作的误区,导致在实践中出现了许多令人担忧的做法和举措。

误区之一:搞市场化运动

  “搞运动”对中国人来说恐怕并不陌生,我国从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的二十年里运动不断,到改革开放初期国民经济已经达到了崩溃的边缘。实际上这些运动就是一场场轰轰烈烈的可悲闹剧,经历过运动的人回忆起“搞运动”都会不寒而栗。
  有些城市为了“加快”公用事业产业化运作的过程,搞起了市场化运动。有的城市举办一场公用事业招商引资洽谈会时人山人海,会场象自由市场一样,政府官员在台上信誓旦旦要把所有的基础设施市场化,当你详细咨询政府将如何进行运作时得到的答案是满口外行话,而且很多是与现行法律相违背的。有的城市同时推出几十个项目引来了几百个“潜在投资人”,但当这些“潜在投资人”拿到招商文件时,那些理性的投资人发现竟是几张费纸,无法应答。
  公用事业的市场化对很多政府来讲都是新生事物,市场化运作与传统模式完全不同,对政府来说是一种挑战。市场化是有科学规律的,通过搞运动来建设国家我们曾经吃了大亏,如果沿用搞运动的思维模式搞公用事业市场化,走弯路将是必然的。

误区之二:无知无畏,盲目轻敌

  去年底,到南方某市开会顺便拜访该市环保局长,我们希望和他讨论一下该市污水设施产业化的运作问题,他对此不屑一顾,说那有什么难,他们搞的基础设施建设多了,准备成立一个临时机构,两三个月内把所有的污水产业化工作都搞完。我们想提醒他一些地方已经出了问题,有些项目中政府吃了大亏,他已经没兴趣了,只想和我们讨论北京的古迹。
  当前有些政府听说其它地区、城市已经实施的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也道听途说了一些做法和经验,便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组织起一班人马竖起大旗就开始招商引资、搞基础设施产业化。面对有备而来的国际、国内投资人,一些政府仍然盲目地认为倚仗自己的一些常识完全能够应付谈判。于是投资人凭借自己在技术、经济、法律等方面的优势,在谈判中抢占了无限先机。在很多情况下,根本没有察觉到谈判已经给政府造成了很大损失。
  我们殚精竭虑的做每一个项目,周期较长,生怕项目出现任何漏洞给项目执行带来困难,或给客户造成损失。而且做项目越多,对风险越重视。看到那些无知无畏的“勇士”,我们很羡慕他们今天的轻松,但也为他们的明天捏把汗,如果把事情弄砸了,如何面对市民和历史!我们想提醒这些“勇士”,公用事业和市民生活密切相关,其产业化涉及很多问题要处理、很多新的规则要建立和很多长期的合同要执行。这种改革和买卖设备完全是两回事。

误区之三: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

  俗语云:“万丈高楼平地起”,老祖宗的话留下几千年,仍然那么耐人寻味。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之发展没有不经过从基础到成长的过程的,公用事业市场化的改革也是一样。从1994年国家计委以来宾B电厂作为试点项目以来,基础设施改革的过程经过了近10年的发展,直到最近几年才渐渐出现规模趋势,也是在最近几年通过总结一些成功案例经验以及失败的教训,公用事业市场化的运作渐趋规范。市场化的一条基本经验是产业化过程应该按照科学规律进行,任何项目的运作都是有周期的,是需要投入的。
  某市,市委市政府提出产业化概念后犹豫两年多,突然有一天开了个公用事业改革会议,决定在三个月内完成本市的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我们应邀到该市讲课,参与运作的人员给我们讲述了政府的决策效率和决心,并说他们不到两个月就完成了燃气和污水项目的市场化改革而且已经正式与投资人签订合同,自来水的谈判正在进行之中。当我们问他们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说明这些问题的重要性时,他们才意识到协议执行时可能遇到的麻烦,并希望我们帮助提一个补救方案。这种现象在国内不是少数。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已经很少有人提及了,但这种思想在公用事业产业化过程中却阴魂不散,不遵守科学规律、急于求成和这种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市场化过程中,投资人和政府是两个基本角色,两者的角色是不对等的。对投资人来说,不做亏本的生意是众所周知的,如果时间仓促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研究和决策,他们的选择只能是更高的要价,结果才出现了象政府支付困难、市民怨声载道等问题。出现这样的情形与当初政府所预设的目的完全背道而驰,原本希望节省的投资不知要再多花出几倍出去。

误区之四:暗箱操作

  以招标方式选择投资人可以最大程度地引入竞争以节省投资、降低成本,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社会公众是最大的受益人。但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出于方方面面的因素的考虑,还在采用非公开运作方式实施公用事业的产业化改革,或者采用假招标的方式。暗箱操作形式多样,往往是社会腐败行为在公用事业市场化过程中的表现。暗箱操作的直接结果是加大了项目成本,使项目协议失去公允性,给项目执行造成困难。国内早期进行的公用事业市场化项目之所以争议较多,在很大程度上与暗箱操作有关。有些项目争议的直接原因是政府认为项目条件不合理(尤其是价格过高),因此拒绝支付从而造成政府违约,使政府信用受到极大伤害,进一步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误区之五:产业化试验田

  很多政府意识到实施公用事业市场化必须依靠外脑,政府人员数量有限、经验欠缺,完全依靠本地政府闭门造车是不行的,因此聘请中介机构予以协助既可以缩短运作时间,又可以规范操作程序,不失为加速市场化运作的良策。
  由于目前公用事业市场化在国内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相应的上位法规进行规范,也没有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运作体系,因此中介机构的发展也呈现良莠不齐的状态。有些地方政府在挑选中介机构时出于不同的考虑为数个项目分别选择不同的中介机构,或在先后实施的不同项目中分别选择不同的中介机构。这看似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做法,却隐藏着深层次的问题。
  中介机构在公用事业市场化运作中的经验多寡,与能否成功协助当地政府规范运作项目有直接的关系。而中介机构提供服务的质量又与其对当地情况的了解程度有直接的联系。如果某政府不断更换中介机构来协助其运作项目,而这些机构又缺乏运作经验的话,这个城市的公用事业市场化阵地就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试验田,谁人都可以到这里来涂鸦一番,完全把城市变成了自己的大练习本。对那些没有经验的中介机构来说不失为一个锻炼的好机会,可对城市和城市政府来说,却禁不起这样的考验。具体项目的市场化运作不能完成不说,对后续项目的负面影响是在相当长时间里都很难挽救的。换一些非专业的中介机构固然可以节约部分费用,但在市场化过程中投入产出的大账更应该算。
  政府在公用事业市场化运作过程中的误区还有很多,如企业操作、政府和企业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等,在此我们不一一枚举。“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新生事物的诞生是要经过一番艰苦的摸索阶段,笔者希望对于公用事业市场化市场蓬勃发展但缺少规范的有感而发,能够鉴往知来、有益于事。

论文搜索

发表时间

月热点论文

论文投稿

很多时候您的文章总是无缘变成铅字。研究做到关键时,试验有了起色时,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讨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与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写下来吧!投稿时,请以附件形式发至 paper@h2o-china.com ,请注明论文投稿。一旦采用,我们会为您增加100枚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