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8-01-22 14:49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武红霞
2007年11月全国首个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浙江嘉兴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挂牌。2008年1月1日开始,获得财政部与国家环保总局批复的江苏省太湖流域排污权交易试点开始。随着2008年的到来,排污权交易似乎要成为多年“无奈”的环境管理的一个突破口,但是薄弱的环境基础政策注定排污权交易的发展会困难重重。
排污权交易的本质
诞生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排污权交易”,是一项基于市场手段的环境经济政策,其出发点是利用市场力量实现环境保护目标和优化环境容量资源配置,降低污染控制的总成本,调动污染者治污的积极性。“排污权交易”的概念由多伦多大学的约翰·戴尔斯提出,其主要思想是传统的环境管理除了政府干预外,并没有给企业任何的激励措施去保护环境,如果能建立一个市场,企业就会发现,如果他们有效地减少了污染,他们就能同那些污染排放多的企业进行交易从而获得资金。
污权交易能使企业在利益最大化行为的作用下,在购买排污权和减少排放之间作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当减少排放成本高于排污权市场价格时,企业会少减少一些排放而通过购买排污权加以补偿。反之,如果减排成本低于排污权市场价格,企业则倾向于通过减排“生产”更多的排污权并在市场出售。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每个企业的这一类行为将导致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均衡价格,而价格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
显然,排污权交易需要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机制下实施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政府声音
国家环保总局对排污权交易的评价是,可以发挥市场机制下环境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国家环保总局总量控制办公室副主任赵华林说,从2002年起我国就在长三角地区开始了排污权交易的综合试点。包括江苏南通、浙江嘉兴在内的不少地区此前已有排污权交易的实例。但都是在环保局撮合之下、企业间点对点的交易。浙江嘉兴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的成立,意味着中国的排污权有偿转让开始从单个企业行为向规模化、制度化迈进。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承认,排污权交易虽然理论上讲得通,但还要继续试验:“排污权交易的最大好处是既能降低污染控制的总成本,又能调动污染者的积极性,但排污权是由政府分配,怎样保证公平,怎样防止强势利益集团多占,目前环保总局尚无法垂直执法,无法真正监控到真实数据。”
专家视角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马中教授认为,现在排污权按行政区来交易是不合理的,因为污染物的扩散是没有行政区界限的。但是我们国家已经把排污权分给每个行政区的政府了,这不符合科学的本质。而且,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排污权交易时其成本要比在一个经济平稳或发展缓慢的国家要高。这些不合理之处,导致了排污权市场不像经济发达国家那么容易建立。
排污权进行交易之前必须明确的一点,就是要核定各个企业的最大允许排污量指标,而这一点也正是目前排污权以稀缺要素身份进入市场过程中最有争议的问题。目前排污指标的供给方式也是分配制的,而如何保证排放配额的分配公平合理则是一大难题。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雷明总结了开展排污权交易的三个难点:一是排污权交易市场建立和完善的问题,包括排污权交易适用范围问题、市场交易规则、社会信用体系、执法机制等。二是“总量控制”该如何确定的问题。排污权交易是以总量控制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总量控制的基础在于环境容量的确定,这需要大量的环境追踪监测数据,这正是我国许多地方环保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 三是排污许可的分配机制问题。可交易的排污权具有财产权的性质,是否拥有及拥有多少排污权直接决定着排污源的污染控制成本。公平合理、有效的排污许可的分配机制的确立至关重要。
排污权交易的路该如何走?雷明说,要应尽快建立排污权交易相应规章制度。一方面,应依法培育和健全排污交易市场。因为交易市场不能自发形成,必须通过立法才能形成。立法的目的包括对排污权的界定,对市场主体,排污权分配机制,市场交易规则和排污权交易方式等的确定,还包括与现有法规的协调等。另一方面,应正视我国与外国国情的差异,确保我国排污权交易体系真正具有中国特色。在推进排污权交易直接降低减排成本费用的同时,还应探索企业积极主动开展污染治理技术革新和提高能源效率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减排目标的早日实现。
清华大学水业政策中心主任傅涛博士对排污权交易提出质疑。他说,广义来讲,排污权交易是一种将市场机制引入行政管理的环境管理手段。这种行为的前提是初始排污权的合理分配、市场各种边界条件的界定,如市场交易主体权利义务的界定以及对总量控制的准确定位。但是目前我国这些基础条件并不具备。同时,傅涛指出,目前的法律也没有对排污权是否可以通过市场流通予以明确,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建立。另外,地方环境保护的行政管理也不足以制约排污权交易行为,排污权极有可能成为排污者向环境管理部门寻租的、环境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变相成为环保职权经济化的出口。
排污权交易迈出了我国环保政策告别风暴、走向制度的第一步,但是要成为环境管理的有效手段要走的路还很长,让我们拭目以待!(中国水网)
编辑:武红霞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