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傅涛:百年变局下的产业重构,与产品同行

时间:2024-08-01 14:48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夏天整理

第一次浪潮期间,市场充满了无限可能,只要敢于尝试,敢于接单,几乎都能获得可观的收益。

到了2013年,中共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成为重要的经济引擎,资本市场对环保行业给予了极高的期待。环境产业迎来发展的第二次浪潮。

从2012年开始到2017年,只要是与环保相关的公司,其市盈率(PE)都能达到惊人的50倍起步。这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生态文明对于人类社会的未来至关重要,因此,环保产业被寄予了厚望。

然而,第二次浪潮的高潮在2017年突然戛然而止。资本市场开始理性看待环保这一末端治理行业,导致该行业的市盈率大幅下降,如今,即便是守住十倍PE都已经变得十分困难。

2023年,E20在水业战略论坛上,提出产业到了迎接第三次浪潮的时候,即产业化。产业化意味着要有明确的标准,不论是服务、产品还是工程,都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而非仅仅依赖于用户的标书。产业化的关键在于连续生产、契约逻辑以及在生产后台的精细化打磨。

环保事业、环保行业和环保产业这三个概念有所区别。环保事业涵盖了政府事业单位,而环保行业则包含了事业单位和学校,形成了一个事业群体。然而,环保产业中,大部分环保公司并不能算作真正的环保产业,而只是被称为环保公司,因为它们的生产不连续,产品没有标准,过程不集约,更多地表现为行业形态而非产业形态。

环保产业的未来应该是高质量发展背景之下的产业化,就是智能化和标准化双轮驱动下的产品化。

很多环保相关的协会也是行业协会,而非产业协会。产业协会需要具备产业的逻辑。对于环保产业来说,需要补上一门重要的课程,那就是产品化。

与其他行业不同,环保行业在初始阶段主要依赖于项目和工程,这些往往是基于定制和不断变化的需求。这导致了许多环保公司在定制化方面表现出色,但也使得它们难以形成统一的产品标准。

在项目集中的时代,这种情况可能并不明显,但随着行业内卷加剧,公司会发现生存变得越来越困难。即使能够接到项目,也可能面临利润微薄甚至无利可图的情况。而且,即使获得了利润,也可能是预收款,收回的周期较长,等到预收款收回时,公司可能已经面临倒闭的风险。

产品化不仅仅是针对装备,还包括服务和技术工程的产品化。大部分设备在环保行业中并不能算作产品,因为它们通常是定制的,只能被视为装备或设备。然而,服务同样可以产品化,就像香格里拉、麦当劳和环球影城那样,通过服务连锁实现标准化和规模化。技术也可以产品化,比如金科环境的新水岛就是一个例子,它将工程技术转化为产品,从而拓展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无论是服务、装备还是技术本身,都面临着产品化的挑战和机遇。


近日,金科环境发布新水岛®产品2.0

在当今,每个行业都在探寻其高质量发展路径。对于环境产业来说,未来五年之内,没有其他选择,只有经历产品化的锤炼。这不仅是产业的自我提升,更是一次自我革命。

前两次的行业浪潮,无论是市场化还是资本化,都是由外部力量推动的,而这次产业化浪潮则完全源自行业内部的原动力。

如果环境产业未能完成产品化的必修课,那么在未来的产业重构中,可能将无法占据应有的位置。环境产业可能会被边缘化,变成环境事业或环境行业的一部分,但不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形态存在。这种可能性让人担忧,因为如果污水处理厂变成了仅仅是PCB公司生产的一个车间,或者仅仅是众多公司中的一个单元,那么这无疑是行业的一种倒退。

为了确保环境产业能够保持其独特的产业形态,产业自强和产业集约成为了关键。

在汽车行业中,有一个称为“零整比”的概念,指的是零部件与整车的价格比率,是指构成整车的所有零部件价格之和与整车销售价格的比值。在环境产业中,我们的“零整比”仅为1倍左右,这导致了甲方倾向于拆解我们的装备,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多次采购降低成本。只有当“零整比”提高,产业化程度才会相应提升。

如果我们不能实现这样的产业化进阶,环境产业将陷入两个陷阱。首先是收入陷阱,我们的工程收入和利润很难有大的突破,即使上市,估值也难以超过20亿。这是因为我们是项目公司或工程公司,一旦上市并迈过了某个门槛,就可能会陷入第二个陷阱,即估值过低导致无法再融资和有效扩张,使得大股东难以退出,小股东也难以获利。

为了跨越这两个陷阱,我们不能再依赖过去的“一俊遮百丑”策略,即仅仅依靠速度来掩盖其他方面的不足。

微信截图_20240801150241.png

现在,环境产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后工程时代,无论是城市化还是工业化都在经历迷茫和选择。我们不能再用速度来掩盖产业化的不足。相反,我们需要将服务价值和服务经验浓缩和精华化,封装在服务产品、装备产品和技术产品中。这是环境产业实现自我提升和革新的关键。

03产品化带来的大变革在哪里?

在探讨产品化所带来的变革时,确实存在关于成本和规模之间的权衡难题。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