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薛涛:读《道德经》中的几点管理学体会(二)

时间:2023-07-24 09:31

来源:E20水网固废网

作者:薛涛

前言

我读书非常慢,经常停下,《道德经》读了两年,在朋友圈敢发感悟的,偶尔为之。我觉得我能(敢)写点感悟的,才算是我真读过的,写不出的就算我其实没读懂。相比别人,我对我自己读不dong(动和懂)书,也曾经很自我怀疑---是不是我学习能力太差?好在朋友圈里的微信好友都很支持,给了些许安慰。

我也是不敢简单地把书里的别人的精彩拿出来发文章的,因为那不是我的。年过半百,渐渐悟到了很多东西其实是书里学不来的。什么是“我的”?必须是我将书里的内容,结合自己五年基层管理、十年中层管理和十年高层管理的经验,揉在一起,才能“化”出来和值得“奉”出来的。涉及我没有能经历到的领域或层次,往往就不能把书中的相关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所以我想,就我个人而言,读书学习和复盘,是强化了转化效率,但转化的基础还要来自我自己的经历。究其根本,看来我的能力模型是不配“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我更应该追随阳明先生所说的,“事上磨、心中修、尘中炼”。既然是在练中炼,我写道德经自然就不是正襟危坐从头至尾,用中有感悟即发,体会也就不按章节顺序来写了。

老子写《道德经》,解答如何成为有道者和圣人;我看《道德经》,却都是在找如何做成功的个人和管理者。个人成长和组织成长,个人战略和组织战略,个人管理和组织管理,内在道理都是相通的,这是我读《道德经》的关键处,学管理,以上都包括。关于这三对词之间的关系,大家可以参看我下面的报告,也许比文字更生动说明我的理解。

微信截图_20230710091829.png

来自18年E20年终总结会

前言补充

读《道德经》的解读一发布以后,收到了不少企业家和管理者的认可,非常感动。但是也有一些读者反馈文章太艰深看不太懂,个人觉得原因可能是如下三点之一:

1、看到古文就蒙住双眼,其实三千年前那次人类文明东西方同步大爆发,留下的财富是真的不能错过的。而我读遍道德经的各种解读里,我的解读恐怕是你能找到的最实用主义的,最切合谋生的入世修行的需求的解读了……

2、自身职业走的是“侠”道(尤其金融界咨询界),不明白”将”道的管理体验和视角,这个真的没办法……(详情可见:薛涛: 浅谈环保人职业发展(上):将、侠、王和因玩而坚韧

3、年纪太轻,没有做过管理者(哪怕初级的),这些解读就真的不容易懂,这个只能留给时间了。存下来,慢慢用在你的生活工作体验里思考、验证、同行。

2023年7月10号

一、《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别人的译文: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强暴的人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我的体会:

这是《道德经》最有名的一章,也确实具有相对高阶的地位,贯穿了全书,但是要真懂这一章,很难很难。

如何理解前1/3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首先,三实为叁,通“参”,字面意思即为描述阴阳矛盾体的相互作用,可为一种暗含之意,俗化到哲学角度,这就是辩证法。

其次,以个人成长规律角度来看,以人逐渐认知社会的过程为例:一生二是学会分对错、好坏,是幼儿开始建立人生观的第一步。然而,伴随着社会经验的丰富,逐步认识到世界是灰度的,也是动态和相互作用的。没有简单的对错,没有简单的好坏,逐渐明白了博弈论、辩证法和概率论,不再偏激,学会独立判断,却又能建立和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并做到和光同尘,也就算入世的门渐渐打开了。

最后,从管理学角度看,必然要面对大量的“既要又要”的问题,无论个人发展还是组织发展,尤其是当下,处于未来三十年的内卷时代(对比前三十年的改革红利时代),这个基本成为定局。既要又要,如何做到?关键处就在这个“二生三”里。我在前文《解读一》中的《道德经》第五章,举了个例子,有助于理解它,大家可以去看。后面,也许还会经常用到这个“二生三”。近两年的论坛报告里,在分析行业趋势和企业战略的时候我也会经常用到它,比如下面这个小视频。


微信截图_20230724094026.png

三生万物之再谈再生水

总体而言,做到“二生三”,对于管理者的各方面的综合要求是极高的。他需要通人性(参见下一节的十五章),需要明战略,需要空己利(也参见《解读一》的《道德经》第五章),需要有创新力(认知定义里的“破格”),还需要真正理解老子说的仁与不仁。究其根本,这些要求其实还都是分散各处的基础,它们必须有机的合并迸发,形成一种升维的思路以及对应的解法,此时,就形成了破局。达到这种状态之时,恰恰就是文中所说的“冲气以为和”。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