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4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聚焦生态保护监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时间:2023-04-28 09:48

来源:生态环境部

谢谢!

6.jpg 

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多元化的投融资支持

南方周末记者:生物多样性保护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支持,请问生态环境部如何引导金融机构来保护生物多样性?谢谢。

王志斌:谢谢您的提问。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福祉、健康的地球和经济繁荣的基础。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新自然经济报告》显示全球经济中有44万亿美元适度或高度依赖自然生态系统,这相当于全球GDP的一半以上。

金融机构作为促进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利益相关方,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角色独特,既可以通过投资风险管理避免潜在的生物多样性损害,也能发挥创新投融资模式上的优势填补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缺口。因此,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多元化的投融资支持。近年来,金融机构领域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进程不断推进。COP15第一阶段会议生态文明论坛上,36家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24家外资银行及国际组织共同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同宣示》。COP15第二阶段会议银行业自然与气候行动主题边会上,120余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国际组织发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同行动方案》。据我了解,截至2022年7月,已经有来自19个国家的103家金融机构签署生物多样性融资承诺,承诺通过其融资和投资活动,保护并恢复生物多样性。

具体来看,一些生物多样性水平较高的地区已经采取多种金融方式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并取得初步成效。比如云南省在全国率先开展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试点,对野生动物肇事导致的居民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进行补偿并已实现全覆盖。再比如,2021年9月底,中国银行成功发行全球金融机构首笔生物多样性主题绿色债券,规模18亿等值人民币,用于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

下一步,我们将在更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时进一步考虑将建立多元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投融资机制作为优先行动,引导更多的金融机构将生物多样性作为相关决策的重要考虑因素,不断完善政策保障,拓展金融机构支持生物多样性的参与和支持生多保护力度,丰富投资渠道,推动金融机构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同时,通过开发并运用创新性金融产品和工具来助力解决生物多样性资金短缺的问题,为推动和落实“昆蒙框架”做出贡献。

谢谢!

 7.jpg

协同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澎湃新闻记者:近年来气候变化形势明显加剧,请问给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了怎样的挑战?如何协同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

王志斌:谢谢您的提问。

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是当前全球突出的两大环境问题。中国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两者的协同应对。在党中央、国务院统筹部署和领导下,生态环境部已联合其他部门就协同治理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开展了大量工作。

一是将协同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纳入各类规划、战略和计划,相继出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和《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等纲领性文件,指导国家中长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适应气候变化工作。

二是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统筹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布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将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要求纳入省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和城市体检评估规程,加强引导。

三是持续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近年来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湿地与河湖保护修复、水土保持、土地综合整治等重点生态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持续加强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系统监测、研究和评估,为协同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四是积极开展多边国际合作,助力全球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通过“一带一路”“南南合作”等多边合作机制、加大全球环境基金捐资力度,持续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支持。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气候变化应对协同治理体系,持续开展协同增效研究与评估,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凝聚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合力。

谢谢!

8.jpg 

生态状况调查发现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

每日新闻记者:据我们了解,生态环境部有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开展生态状况的调查评估,请问工作开展情况如何?都发挥了哪些作用?谢谢。

王志斌:谢谢您的提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是制定生态保护修复政策的科学基础。2000年以来,生态环境部联合中国科学院等相关部门,完成了3次调查评估,正在开展的第4次也已基本完成。在这里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项工作。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