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4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聚焦生态保护监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时间:2023-04-28 09:48

来源:生态环境部

谢谢!

4.jpg 

加强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工作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我想请问一下有关绿盾的情况,近年来我国绿盾行动所取得的成果,总结一下近年来所开展的工作,自然保护地目前存在哪些难点的问题,还有下一步监管的重点,谢谢。

王志斌:我们联合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学院、林草局、中国海警局等部门,从2017年开始,连续6年每年都组织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严厉打击破坏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建立了部门联合的工作机制,排查重点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对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的保护,持续开展部门联合巡查和核实调研,压实责任,推动整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是生态保护责任意识不断强化,对于破坏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已经形成了依法严厉惩处和各界舆论谴责的社会氛围。二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面积和重点问题面积实现“双下降”,重点问题的整改完成率明显提高。三是印发《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工作暂行办法》等政策标准和技术规范等,监管制度体系更完善了。四是实现了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的常态化遥感监测,建设启用了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系统,提升了信息化水平。通过对保护地严格监管,栖息于此的野生动植物得到了有效保护,许多濒危动物野外种群有了明显的增长。

2022年,我们联合相关部门组织开展“绿盾2022”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巩固监管成效、扩大监管范围,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纳入监管范围,用遥感监测发现问题,下发问题线索。二是升级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系统,完善台账管理功能,更好地服务于监管工作。

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工作还有不小的压力,主要表现在:自然保护地的法律法规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健全、监管能力和监管任务还不匹配、有些地方保护和开发的矛盾还很突出、有些历史遗留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到位。

接下来,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依法、科学、精准监管,巩固提升监管成效,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监管效率,让监管能力跟得上时代,坚决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一是推动强化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法治保障。积极配合推动自然保护地立法,完善政策标准技术规范体系。二是巩固提升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成效。逐步实现对所有类型自然保护地“绿盾”强化监督和保护成效评估,紧盯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等重点区域,加强监管。三是加强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推动构建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提高发现和处置问题的精准性和时效性。强化人才队伍培养和执法队伍建设。四是积极推动自然保护地改革任务全面完成。我们将会同自然资源部、林草局做好全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加强监督,为我国自然保护地事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自然保护地保护的是自然的精华,我们将用更严格有力的措施去保护这些万物和谐共生的家园。

谢谢!

5.jpg

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取得一系列国际领先成果

中国日报记者:我国在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体系方面开展了什么工作,取得了什么成就?

王志斌:谢谢您的提问。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高效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对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摸清生物多样性“家底”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已初步建成科学、全面、长时间序列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先进成果。

一是建立了全国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掌握生物多样性现状与变化趋势。针对关键生物类群的分布与迁徙特点,我国形成了覆盖陆生脊椎动物、昆虫、淡水鱼类等多个类群及多种生态系统的专项监测网络。其中,依托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建立的中国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749个监测样区,获得监测记录180万条,开发了全国监测数据信息管理平台,积累了长时间、大量的监测数据。中国科学院建立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是全球第一个具有完整纬度梯度的森林监测研究网络,包含亚洲最大的鸟类实时在线监测系统和数据库。

二是形成了目标明确、系统全面的顶层设计,科学指导各尺度、全方位的生物多样性监测建设。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同期,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办法(试行)》,首次将生物多样性指标纳入了考核办法,明确了以物种多样性为基础的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方法。针对13个生物类群和7类生态系统,制定了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方法和标准体系,系统指导了生物多样性监测的科学开展。

三是生物多样性监测能力逐步提升,监测手段不断优化升级。自动化监测设备推动了生物多样性监测与创新研究,结合传统的生物多样性人才队伍和调查监测,浙江丽水、广东车八岭等地率先建设了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探索以科技创新助力提升生物多样性监管和治理水平,建立了“天眼+地眼+人眼”三位一体的生态环境数字监测监管体系,建成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监管系统,发布生物多样性公众参与小程序,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监测。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