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印发:加强城市大气质量达标管理,推进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

时间:2022-07-14 09:59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三十一)增强创新创业能力。强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创新功能。推动科研平 台和数据向企业开放,鼓励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资源、场景和 需求。建设成本低、要素全、便利化、开放式的孵化器等众创空 间,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 强化对企业研发的政策支持和奖励。促进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 才成长、集聚和发挥作用,完善外籍人才停居留政策。加强公共 就业创业服务,为劳动者和企业提供政策咨询、职业介绍、用工 指导等便捷化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推行“证照分离”、“照 后减证”,简化企业生产经营审批条件。提高监管效能,实现事 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

  (三十二)推进智慧化改造。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5G)网 络规模化部署和基站建设,确保覆盖所有城市及县城,显著提高 用户普及率,扩大千兆光网覆盖范围。推行城市数据一网通用, 建设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因地制宜部署“城市数据大脑”建 设,促进行业部门间数据共享、构建数据资源体系,增强城市运 行管理、决策辅助和应急处置能力。推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探 索建设“数字孪生城市”,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及建筑等物联网应 用、智能化改造,部署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水务等感知终 端。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提 供市场监管、税务、证照证明、行政许可等线上办事便利。推行 公共服务一网通享,促进学校、医院、养老院、图书馆等公共服 务机构资源数字化,提供全方位即时性的线上公共服务。丰富数 字技术应用场景,发展远程办公、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智慧出 行、智慧街区、智慧社区、智慧楼宇、智慧商圈、智慧安防和智 慧应急。

  (三十三)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 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要求,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 性。建设生态缓冲带,保留生态安全距离。持续开展国土绿化, 因地制宜建设城市绿色廊道,打造街心绿地、湿地和郊野公园, 提高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自维持能力。加强河道、湖泊、滨 海地带等城市湿地生态和水环境修护,强化河流互济、促进水系 连通、提高水网密度,加强城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地下水超采 综合治理。大力推进城市节水,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基本消除 劣 V 类国控断面和城市黑臭水体。推进生活污水治理厂网配套、 泥水并重,推广污泥集中焚烧无害化处理,推进污水污泥资源化利用。地级及以上城市因地制宜基本建立分类投放、收集、运输、 处理的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系统,到 2025 年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 理能力达到 80 万吨/日左右。健全危险废弃物和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理设施、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体系。加强城市大气质量达 标管理,推进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协同控制。加强塑料污染、环境噪声污染和扬尘污染治理。

  (三十四)推进生产生活低碳化。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有序引导非化石能源消费和以 电代煤、以气代煤,发展屋顶光伏等分布式能源,因地制宜推广 热电联产、余热供暖、热泵等多种清洁供暖方式,推行合同能源 管理等节能管理模式。促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绿色低碳转 型,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鼓励建设超低能耗和近零能耗建 筑,推动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到 2025 年城市新能源公交车 辆占比提高到 72%。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倡导绿色出行和绿 色家庭、绿色社区建设,推广节能产品和新建住宅全装修交付, 建立居民绿色消费奖励机制。推进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和标识体 系建设,建立绿色能源消费认证机制。在 60 个左右大中城市率先 建设完善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三十五)推动历史文化传承和人文城市建设。保护延续城 市历史文脉,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肌理、 空间尺度、景观环境,严禁侵占风景名胜区内土地。推进长城、 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强革命文物、红色 遗址、世界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单位、考古遗址公园保护。推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城市规划建设,鼓励城市建筑设计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发展红色旅游、文化遗产旅游和旅游演 艺。根据需要完善公共图书馆等文化场馆功能,建设智慧广电平 台和融媒体中心,完善应急广播体系。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 设,有序建设体育公园,促进学校体育场馆开放。

  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树立全周期管理理念,聚焦空间治理、社会治理、行政管理、 投融资等领域,提高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推进城 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十六)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和建筑风貌。发挥发展规划引领作用,全面完成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划定落实耕地和永久 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坚持以水定城、以水 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优化城市空间 布局、产业结构和人口规模。优化居住、工业、商业、交通、生态等功能空间布局,适当提高居住用地比例。合理控制老城区开 发强度,推动新城新区高质量高标准建设,统筹布局各类市政公 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建立地下空 间开发与运营管理机制,推行分层开发和立体开发。推动开展城 市设计,加强城市风貌塑造和管控,促进新老建筑体量、风格、 色彩相协调。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 治理“贪大、媚洋、求怪”等建筑乱象。严格限制新建超高层建 筑,不得新建 500 米以上建筑,严格限制新建 250 米以上建筑。

  (三十七)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促进城镇建设用地集约 高效利用,实行增量安排与消化存量挂钩,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 地规模,推动低效用地再开发。鼓励地方结合实际划设工业用地 控制线,推进“标准地”出让改革,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 弹性年期等市场供应体系。提高低效工业用地容积率和单位用地 面积产出率,建设城镇建设用地使用权二级市场。推动不同产业 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探索增加混合产业、复合功能用地供给。鼓 励地方完善老旧厂区和城中村存量建设用地用途转变规则,探索 建设用地地表、地下、地上分设使用权。推广以公共交通为导向 的开发(TOD)模式,打造站城融合综合体,鼓励轨道交通地上 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