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天津:到2025年垃圾焚烧处理处理能力18550吨/日、厨余垃圾处理能力2330吨/日

时间:2022-04-10 16:41

来源:中国固废网

(4)确保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达标运行

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运营要严格执行相关技术标准和环保标准,配备完善的污染控制及监控设施。各处理设施要设置粉尘、臭气控制设施,对各工序产生的粉尘、臭气进行有效控制。加强焚烧发电厂焚烧工艺研究,督促企业开展烟气处理技改工作,使烟气排放在稳定达到国家标准基础上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厨余垃圾经厌氧消化后,要妥善处理沼渣和沼液,不得污染环境,有效利用产生的沼气,实现沼气的储存、加压、输送和利用符合国家有关城市燃气工程规范的要求,确保安全稳定运行。

新建处理设施要根据处理规模、垃圾含水率等特性,配套建设相应能力的渗滤液处理设施。既有处理设施要根据渗滤液产生积存及渗滤液处理设施运行情况,合理选择渗滤液处理技术路线,按照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对我市垃圾渗滤液整改工作要求,辖区人民政府督促设施产权单位,加快补齐渗滤液处理能力缺口,对渗滤液处理设施进行提升改造,按期完成整改任务,推动生活垃圾填埋场积存渗滤液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有效缓解安全和环境隐患。

5.规范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

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农村特点和农民习惯、简便易行的分类模式,合理建设或配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房(站、点),提升生活垃圾分类运输能力,推进农村厨余垃圾与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协同处理,探索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路径。推广“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模式,进一步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

(二)加强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建设,促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

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转型升级。通过新建或改扩建等方式,推动每个街道(乡镇)至少设立1个与生活垃圾收集、运输相衔接的可回收物再生资源回收网点,方便居民和单位交投出售,并建立数据统计体系,对再生资源的来源、去向、数量等基础信息实行台账管理。

加强回收主体队伍建设,鼓励和引导“固定与流动,定时与预约”相结合的回收模式,鼓励回收企业“互联网+回收”,推动线上预约与线下回收相结合。鼓励回收企业建设分拣中心,提高再生资源回收效率,达到垃圾减量的目的。

(三)推动填埋场封场治理和生态修复,消除环境安全隐患

为解决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安全隐患问题,强化无害化处理应急保障,结合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扩能提质,在完成我市“原生垃圾零填埋”的基础上,针对仍有剩余库容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将现有剩余库容转为兜底保障填埋设施备用,作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应急保障设施。针对库容已满及存在安全隐患的生活垃圾填埋场,组织有序开展封场治理,通过环境评估,推动逐步进行封场和生态修复。

在封场修复过程中,开展垃圾堆体整形、覆盖及绿化工程,着重做好渗滤液导排与处理、防洪与雨水导排、地下水污染控制、填埋气收集和处理与利用等设施建设,消除垃圾堆体的安全隐患,有效控制处理渗滤液及填埋气体对周边环境的污染,改善场区景观环境。

在封场修复过程中,要对封场前原有的环境和安全监测设施进行调查分析,对完好的设施保留利用,对有缺陷的设施进行改造或补充,持续加强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后的运行管理。加强日常监测和维护,针对场区地下水、地表水、污水及填埋气集中排放、场区及场界大气等监测设施开展定期跟踪监测。鼓励采取库容腾退、生态修复、景观营造等措施推动封场整治。

五、保障措施

(一)规划建设保障

按照“先规划、后立项、再建设”的项目决策程序,合理预测环卫设施需求,统筹安排环卫设施规模、布局和用地,推动项目选址落地,按计划推动项目建设投产,进一步完善设施短板。要强化规划的指导和刚性约束,并建立规划的中期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

(二)资金投入保障

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导的生活垃圾治理投资体制,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资机制。积极争取中央预算资金,加大各级财政对生活垃圾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投入力度,健全完善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建立利益导向机制。鼓励技术成熟、资金雄厚的专业化企业利用PPP等各种方式参与生活垃圾治理工作。

(三)政策支持保障

进一步贯彻落实《天津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天津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以法规为依据,促进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依法实施。严格执行生活垃圾处理各项工程技术规范、操作流程和污染控制标准,切实做好污染物处理等工作。建立和完善奖惩机制,鼓励和引导专业化生活垃圾治理企业规范建设、诚信运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四)监督管理保障

规范运营监管,实现政府监管与社会监管相结合,提高垃圾处理透明度,垃圾处理设施运营单位应依法向社会公开排放大气污染物种类和数量等信息。加强公众监督,健全居民诉求表达、受理调查和解决回复等机制。

(五)宣传教育保障

综合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手段,搭建多层次多方位的信息渠道,大力宣传生活垃圾治理的各项政策措施及其成效,及时全面客观报道有关信息,形成有利于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舆论氛围。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普及垃圾分类的科学知识,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引导全民树立“垃圾减量从我做起、垃圾管理人人有责”的观念。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