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3 15:06
来源:中国固废网
3.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强畜禽养殖禁养区管理和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健全粪污处理利用标准体系,鼓励发展收贮运社会化服务组织,完善粪肥运输、施用引导激励政策。聚焦畜牧业发展重点,探索建立粪污资源化利用长效机制,推广应用种养结合还田利用、有机肥加工、固体粪便堆肥、牛粪垫料回用、污水肥料化利用等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和措施,加快推进种养结合循环发展。到2025年,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
4.建设完善废旧农资回收利用体系。按照“源头控制、高效回收、资源利用”原则,推广使用标准地膜,深入实施农膜回收行动,加强全生物降解农膜研发推广,持续开展农田地膜残留调查与监测。推进农田残留地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置工作,逐步降低农田残留地膜量。建成“村、乡镇(街道)回收转运—区县集中分拣贮运—区域性加工”的废旧农膜有偿回收利用体系。以村镇为单位,加强区域废旧渔网、废旧农机具等农用废旧物资回收体系建设,合理布局建设区域性废旧农用物资集中处置利用设施,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到2025年,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
四、重点工程与行动
(一)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工程。健全城市废旧物资回收体系,因地制宜采取固定回收、流动回收、智能回收等多元化方式,在社区、商超、学校、行政办公场所等设置回收交投点,建设具备全面收集、精细分拣的可回收物集散场。推进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基地建设,优化功能布局,适度控制规模,配套保障道路管网、水电供应等基础设施,引导区域内再生资源全品类、集聚性加工利用。强化废旧物资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建设,利用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快建立涵盖废旧物资产生量和处理量、点站场实时储存量、收转运车辆等信息在内的再生资源信息平台。强化再生资源企业、城市环卫、社区居民等各主体间的数据连接。鼓励开展二手商品交易平台建设,完善二手商品在线交易体系。
专栏1 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工程 |
推动再生资源交易规范建设。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推进再生资源公共交易规范化建设,服务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的废钢、废纸、废塑料、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等回收交易活动。 推动绿色智能回收示范建设。开发及运营互联网回收平台,建设回收物流中心,配置用于回收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物流回收车辆及相关设备,推动“固定与移动,定时与预约”相结合的回收模式创新。鼓励新能源汽车企业运用自身售后服务网络或与动力电池综合利用企业合作,前后端企业联合共建、共用回收服务网点,推动线上线下回收互通,实现回收信息共享。 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链。促进再生资源回收企业上下游衍生业务的集群发展,扩大产业规模,推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扩能及建设拆解产物深加工生产线、废旧新能源汽车拆解生产线。鼓励开展废金属精深加工,推进废金属回收利用项目建设。以永川港桥园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和双桥经开区再生资源产业园等为依托,促进资源再生利用企业集聚化、园区化、区域协同化布局。以梁平塑料产业园区等为载体,发展废旧塑料再生资源化产业。完善重庆废金属交易市场,着力开展废钢铁、废铅、废旧电子产品的综合利用。 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及转运设施建设。推进可再生垃圾回收分拣中心、生活垃圾再生资源智能分拣中心、生活垃圾及厨余垃圾压缩转运站等项目建设,提高生活垃圾收运、分拣和处理能力。 推进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垃圾填埋场飞灰处理处置、垃圾处理系统改造、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垃圾回收智能分拣、垃圾转运站、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等一系列项目建设,新(扩)建18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推进餐厨垃圾处理中心、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提升餐厨垃圾处理能力,到2025年,建成厨余垃圾处理设施24座,处理能力10460吨/日。 推进危废治理设施建设。新(扩)建璧山、江津、涪陵、大足、黔江等危险废物处理设施。新(扩)建23座区县医疗废物集中处理设施。完成涪陵、万盛等2个化工园区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预警系统建设,强化长寿、万州经开区化工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预警体系运维和使用。 |
(二)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促进工程。积极引导各级园区开展绿色低碳循环改造,强化实施清洁生产,积极利用余热余压资源,推动能源梯级利用。建设园区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及回用设施,加强污水处理和循环再利用。加强园区产业循环链接,促进企业废物资源综合利用。积极推进园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园区物质流管理。推动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重庆经开区等产业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推行园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规范“政府+第三方+企业”的合作关系,整体提升园区污染治理水平和污染物排放管控水平,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和成功经验。贯彻“无废城市”理念,立足全市资源禀赋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以生活垃圾焚烧设施为核心,结合人口、城镇、产业等情况,因地制宜构建全市静脉产业园空间格局。
专栏2 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促进工程 |
推动园区绿色化循环化改造。加快对两江新区、国家级高新区和经开区以及具备条件(50%以上)的市级特色工业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同时推动园区绿色化改造,创建绿色园区。 实施园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工程。加快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建设,补齐危险废物、工业污水等处理能力短板,建成智慧环保管理体系。重点推动一批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工程、一批环境信息化第三方服务项目。 静脉产业园规划建设行动。积极推广静脉产业园建设模式,打造技术开发、成果孵化、设备制造、工程设计、公共服务等多功能、一体化的静脉产业园区,加快建设洛碛静脉产业园、璧山静脉产业园和潼南静脉产业园。 |
(三)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加强大宗固废贮存及处置管理,统筹推进大宗固废增量消纳和存量治理。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开发和推广一批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的先进技术、装备及高附加值产品,提升利废企业技术装备水平。鼓励固废规模化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加强粉煤灰、钢渣、工业副产石膏等工业固废综合利用。
专栏3 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工程 |
推进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绿色发展。开展能源、冶金、化工等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不断优化工艺流程、改进技术装备、降低大宗固废生产强度。在工程建设领域推行绿色施工,推广废弃路面材料和拆除垃圾原地再生利用,实施建筑垃圾分类管理、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持续提升利废企业装备技术水平,严格落实全过程环境污染治理责任,防治二次污染。 加强工业固废处理能力建设。推进部分发电企业储灰仓、粉煤灰磨细工程建设,提高粉煤灰处理能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废物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提升工业固废整体处理能力。 |
(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从开展绿色策划、实施绿色设计、推广绿色施工等方面明确建筑垃圾减量举措。积极开展建筑垃圾精细化分类分质利用,完善收集、清运、分拣、再利用的一体化回收处置体系。建立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目录,健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标准体系,提高再生产品质量,加大产品推广力度。重点拓宽建筑垃圾综合利用范围,推动建筑垃圾应用于工程基础回填、园林绿化、堆坡造景、低洼地改造、路基利用、制砖、制陶、再生土、洗砂等。加强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分选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应用。强化示范工程用地保障,探索利用弹性用地建设。到2025年,中心城区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70%,区县(城市建成区)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60%。
专栏4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 |
加强建筑垃圾处理能力建设。推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及相关配套设施项目建设,推进建筑垃圾制再生骨料配套装配式建筑部件项目建设,通过破碎、磁选、筛分后分出不同粒级、不同品质的再生骨料供给后续再生建材制品生产线。到2025年,全市建成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厂41座,总处理能力1911万吨/年。 建筑垃圾收运体系建设。规范建筑垃圾堆放、中转和资源化利用场所建设和运营管理。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程。促进工程渣土、工程泥浆、拆除垃圾、工程垃圾、装修垃圾等资源化利用,在市政道路建设中,大力推广应用建筑垃圾、道路废弃物等再生材料。鼓励政府工程使用一定比例的大宗固废综合利用产品。 |
(五)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创新工程。加快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利用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科技专项等政策,提升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科研院所等平台创新能力,引导开展循环经济领域研发设计,支持产品循环链构建基础理论与生态设计数字技术、资源型流程工业绿色过程重构变革与废物循环技术、高风险工业固废循环链接与分支协同利用技术、退役产品及废塑料告知利用技术及数字化装备、固废全过程风险智能感知装备与数字化管控技术、城市循环生态系统集成等技术和装备研发等,形成一批标志性重大技术装备与集成示范。
专栏5 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创新工程 |
鼓励资源循环利用装备技术突破。在粉煤灰、钢渣、工业副产石膏等大宗工业固废领域研发推广高值化、规模化、集约化利用技术装备。在废旧电器电子、报废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等再生资源领域研发智能化拆解、精细分选及综合利用关键技术装备。加快研发废塑料、废橡胶的改性改质技术,以及废旧纺织品、废脱硝催化剂、废旧动力电池、废太阳能板的无害化、资源化、成套化处理利用技术装备。在秸秆等农业废弃物领域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 |
(六)污水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系统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农村污水资源化利用。持续提高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加快建设再生水(中水)利用基础设施,推进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加快推进城镇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加快推动工业企业水循环利用及工业园区废水资源化利用,推广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工程。系统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及利用,持续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动水产养殖尾水循环利用,有序开展农业农村污水资源化利用,积极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到2025年,全市污水收集处理效能进一步提升,区域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收集、处理能力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全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1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畜禽粪污和渔业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污水资源化利用政策体系和市场机制基本建立。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