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0 14:07
来源:洛阳市人民政府
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准入。以“三线一单”为抓手,严格落实分区管控有关要求,确保32个优先保护单元生态环境功能不降低,55个重点管控单元守住环境质量底线。充分发挥“三线一单”成果在产业准入清单编制及落地实施等方面作用,推动产业准入清单在具体区域、园区和单元落地的支撑,坚决压减过剩产能,降低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到2025年,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压减到2.14吨/万元,工业危险废物产生强度保持在0.014吨/万元以下。
积极推动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积极推行清洁生产,结合工业领域减污降碳要求,加快探索钢铁、建材、有色等重点行业工业固体废物减量化路径,全力推进重点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推动规模以上企业按照国家鼓励发展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导向目录,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促进各类物质在企业内部循环使用和综合利用,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
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轻工、印染等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以绿色制造体系标准为引领,发展壮大第三方服务机构,组织企业开展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设计产品、绿色供应链的创建工作。开展市级绿色工厂培育工作,在开展绿色改造的基础上,培育一批用地集约化、原材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市级绿色工厂,建立市级绿色工厂企业库。推行产品绿色设计,构建绿色供应链,实现源头减量。
持续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开展“无废”矿区建设,推广尾矿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环境友好型井下充填回填,减少尾矿库贮存量。健全绿色矿业发展工作机制,构建“矿山企业自主建设、相关部门协同监管,省市县三级上下联动、社会公众参与监督”的绿色矿山建设工作体系,健全绿色勘查和绿色矿山建设标准体系,完善配套激励政策体系,构建绿色矿业发展长效机制。广泛宣传绿色矿山建设理念,开展绿色矿山培训,激发企业绿色矿山建设内生动力。充分发挥政策激励导向作用,各类要素资源向绿色矿山领跑企业倾斜,引导全行业加大绿色矿山建设力度。把绿色矿山作为矿山常态化管理的重要内容进行督导,明确目标、压实责任、综合帮扶、分类推进,按照“一矿一策”的原则,逐步推进所有正常生产经营的矿山完成绿色矿山建设。到2025年,绿色矿山建成率达到60%。
3.不断提高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利用
优化已有能力,探索高值化利用途径。转变过去以制砖、混凝土砌块等为主的低值单一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方式,鼓励发展新型建材业务,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材料和构件等可再利用再循环的建筑材料,提高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附加值。鼓励开展冶炼废渣中金、银、铜、锌等稀贵金属元素回收,提高冶炼废渣综合利用价值。巩固龙头企业优势,形成示范效应。引导龙头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成果推广,鼓励企业申请技术专利、参与编写行业标准,把握主动权、提升影响力。
聚焦薄弱领域,提升综合利用水平。稳步推进尾矿综合利用,稳步推进采矿废石制备砂石骨料、陶粒、干混砂浆等砂源替代材料和胶凝回填利用,探索尾矿在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的利用方式。加快推进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稀贵金属等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有价组分梯级回收,推动有价金属提取后剩余废渣的规模化利用。大力推进煤矸石建材生产的规模化利用,加大煤矸石筑基修路的力度,鼓励煤矿企业利用煤矸石回填复垦塌陷区,进行生态修复。积极推动赤泥综合利用,引导帮扶企业与高校、研究所合作,探索符合洛阳实际的赤泥综合利用模式。到2025年,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大于等于75%。
4.严格防控工业固体废物环境风险
深入开展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堆场综合整治。以难利用冶炼渣、化工渣为重点,加强贮存处置环节环境管理,推动建设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贮存处置设施。压实企业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主体责任,督促企业落实“一库一档”制度,编制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事故专项应急预案、环境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等,建立完善在线安全检测系统、应急报警系统等,筹备应急物资、组织应急演练。着力防范化解“头顶库”安全风险,在科学评估基础上,积极探索有效措施和手段,努力解决安全隐患。强化尾矿库环保日常监管,加强对尾矿库防扬散、防流失等污防设施的检查。加强对赤泥库的管理,督促赤泥库企业提高环境治理水平,落实环境安全责任,严控环境风险。
积极引导工业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处置。推动利用水泥窑、燃煤锅炉、生活垃圾焚烧等协同处置工业固体废物。将工业固体废物填埋场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合理选址布局,严格建设运行,强化日常监管。开展历史遗留固体废物排查、分类整治,加快历史遗留问题解决。组织专项执法行动,全面排查整治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隐患,坚决打击非法倾倒行为,遏制工业固体废物案件高发态势,确保环境安全。
(二)促进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提升主要农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
1.农作物秸秆多元化利用,构建秸秆收储运体系
构建规模化秸秆收储运体系,提高收储运网络运行效率。完善县域农业秸秆收运处理管理体系,在现有秸秆收储体系基础上,构建以需求为引导,经济效益为纽带,政府扶持、企业主导、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骨干,农户参与、市场化运行的秸秆收储运体系。鼓励建立中小型种植户秸秆回收模式。各县区应根据当地种植结构、秸秆产生规模数量、秸秆利用主体需求,按照就近就地的原则,建立“划片收储、集中转运、规模利用”的秸秆收储利用体系。建立秸秆生产主体到运输主体、收储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生产地点到利用地点的运输机制、秸秆收储监督机制。探索实行委托农户收储等方式,通过政府引导,提高秸秆收储面,解决秸秆收储时间短、企业仓储成本大、运输成本高的问题。各县区要积极筹募资金,探索秸秆收储点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到2023年全面建成收储体系,实现每万亩小麦玉米不少于1个秸秆收储点的目标。
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实现秸秆综合利用产业提质增效。鼓励企业以秸秆为原料开展资源化利用,支持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基料化和燃料化等“五料化”利用,促进秸秆利用向高值、高效方向发展。坚持农用优先,鼓励秸秆还田,持续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和基料化利用,发挥好秸秆耕地保育和种养结合功能。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扩大秸秆清洁能源利用规模,鼓励利用秸秆等生物质能供热供气供暖,优化农村用能结构,推进生物质天然气在工业领域应用。不断拓宽秸秆原料化利用途径,鼓励利用秸秆生产环保板材、炭基产品、聚乳酸、纸浆等,推动秸秆资源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