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5 09:24
来源:河南省人民政府
河南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规划
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生态经济发展,加快生态强省建设,根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基础
“十四五”时期,是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新征程、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的关键时期,必须在“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接续奋斗、深入攻坚,为生态强省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第一节 现实基础
“十三五”以来,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保障,突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着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功能持续提升,生态经济稳步发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绿色转型加快推进。累计完成非电行业提标改造项目157个、工业锅炉综合整治项目1434个、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治理项目17417个,取缔整治“散乱污”企业12万余家,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全面完成,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关停淘汰落后煤电机组600万千瓦,完成清洁取暖“电代煤”“气代煤”548万户,新增风电装机1398万千瓦,新增光伏发电装机1125万千瓦,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实施机动车国六排放标准、非道路移动机械国三排放标准、车用汽柴油国六排放标准,实现车用柴油、普通柴油、船舶用油“三油并轨”,淘汰黄标车125万辆、国三及以下营运柴油货车20.8万辆,年货运量15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工矿企业和新建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接入比例达到80%以上,运输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用水量分别累计降低25%、28%、25.5%,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
污染防治成效显著。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66.7%,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显著下降,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明显下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NOx)排放量分别削减31.3%、30%,环境空气质量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提升26.6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国控断面比例下降20.2个百分点,省辖市(含济源示范区,下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南水北调中线水质持续稳定达到II类,确保了“一泓清水永续北送”,150处省辖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任务全面完成,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削减19%、17.3%,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纳入名录的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重点行业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13年下降12.5%,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累计完成9682个村庄整治,95%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121个涉农县(市、区)基本建成扫干净、转运走、处理好、保持住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突发环境事件下降51.4%,无重大及特别重大事件发生。探索出“以空间换时间”的水环境应急“南阳实践”经验,并在全国推广。
生态保护持续加强。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至25.07%,森林蓄积量达到20719万立方米,湿地面积62.79万公顷,重点省辖市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率达到75%以上,自然保护区占全省国土面积比例为4.6%,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率达到95%,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0.09万公顷,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554平方公里。全省共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8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3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2个、省级生态县22个。
生态经济稳步发展。我省经济一直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三产比例由10.8∶48.4∶40.8,调整为9.7∶41.6∶48.7,产业层次明显提升。林业绿色富民成效日益显现,林业年产值由1658亿元增至2020亿元、年均增速6%,林农年均增收1650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0.4%,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4.2个百分点。累计创建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175家。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和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成规模分别达到3万吨/日和1771吨/日,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能力达到66万吨/年。
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领导机制,持续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开展三轮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印发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实施意见,出台35部生态环境地方性法规、规章,制修订26项生态环境地方标准。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基本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分级建立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初步构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出台税收调控、绿色信贷、差别电价水价等激励政策。跨区域成立6个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建立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市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全部调整为省生态环境厅派驻机构。健全环境监测监控网络,实现大气监测延伸到乡镇、水质监测覆盖到县、重点企业用电量指标日监控。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第二节 面临挑战
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仍需加快,生态经济发展基础仍较薄弱,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全面到来,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利用失衡问题突出,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弱,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尚未根本形成。部分区域产业布局不合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和能源原材料行业占比偏高。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能效水平与先进地区仍有一定差距,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碳排放总量大,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目标异常艰巨。机动车保有量大且增速明显加快,高速公路过境车辆多,公路货运占比高达8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公转铁、公转水及多式联运程度较低,运输设施设备标准化、清洁化水平有待提高。
污染治理任务仍很繁重。环境空气质量尚未根本好转,臭氧(O3)污染呈上升趋势,重污染天气时有发生,NOx、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量大面广,治理技术水平有待提升,氨污染底数不清。水污染物排放量大,农村生活污水及黑臭水体治理不足,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任重道远,生态流量尚不能有效保障,多数河流生境单一,水生生物物种多样性较低。土壤安全利用成效有待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基础薄弱。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监管亟待加强。不少化工企业近水靠城,涉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重金属风险源的布局性、结构性风险突出,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压力较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有待完善,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存在明显短板。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