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11 09:11
来源:苏州市政府办公室
——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取得新进展。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基本形成,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明显提升,公众对生态环境满意率进一步提升。
第三章 重点任务
第一节 加强源头治理,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整体治理,以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和效率提升为着力点,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含金量”,增强绿色发展韧性、持续性、竞争力。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统筹国土空间布局。以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前提,统筹安排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生态涵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动构建“一核一带双轴,一湖两带一区”[1]的国土空间开发总体格局。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和战略,协调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按照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实施差别化的空间发展导向、管控要求与准入政策。切实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作用,探索规划“留白”制度,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着力推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坚持“严控增量,激活存量”,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增量。以“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评价”全覆盖为抓手,着力打造工业用地“零地增长”模式。坚定不移推进产业用地更新“双百”行动,推动土地资源向产业含绿量、产出含金量、科技含新量高的优质投资项目倾斜。探索区域、行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扩大资源要素差别化价格政策实施范围,深入实施差别化资源要素配置政策,完善年度用地、用能、排放等资源要素分配与“亩均效益”绩效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
深入推进城乡低效用地再开发。创新打造“三优三保”升级版,推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因地制宜利用闲置厂房、仓储、校舍及控保建筑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持开发区“腾笼换鸟”和“二次创业”。大力推进存量建筑活化利用,为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和公共配套服务功能提升提供载体和空间。鼓励空间功能混合和土地复合利用,积极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二、推进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升级
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严格落实国家落后产能退出指导意见,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和“两高”行业低效低端产能。深入开展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工作,推进低端落后化工产能淘汰。推进印染企业集聚发展,继续加强“散乱污”企业关停取缔、整改提升,保持打击“地条钢”违法生产高压态势,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认真执行《〈长江经济带负面清单指南〉江苏省实施细则(试行)》,推动沿江钢铁、石化等重工业有序升级转移。全面促进清洁生产,依法在“双超双有高耗能”[2]行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在钢铁、石化、印染等重点行业培育一批绿色龙头企业,精准实施政府补贴、税收优惠、绿色金融、信用保护等激励政策,推动企业主动开展生产工艺、清洁用能、污染治理设施改造,引领带动各行业绿色发展水平提升。
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以“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为抓手,开展绿色创新企业培育行动。强化绿色制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绿色技术研发重大项目和示范工程。推进企业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重点推进生态设计、推广使用核心关键绿色工艺技术及装备,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环境问题。分领域打造具有行业推广示范性的绿色工厂,培育绿色技术创新龙头企业,争创国家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和省级绿色产业发展示范区。实施绿色伙伴式供应商管理,加大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培育力度,鼓励龙头企业搭建绿色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推动实现资源联供、产品联产、产业耦合共生。培育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绿色制造咨询、认定和培训等服务,为行业提供绿色制造业整体解决方案。到2025年,累计创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150项,继续保持全省领先。
大力培育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提高先进制造业集群绿色发展水平,重点发展高效节能装备、先进环保装备,扎实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动生态环保产业与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创新技术融合发展,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绿色产业链。深入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建立健全循环链接的产业体系。到2025年,将苏州市打造成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高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智慧农业。
三、构建清洁高效现代能源体系
落实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严格实施煤炭消费“等量替代”“减量替代”,切实压减替代燃煤消费总量。除公用热电联产外禁止新建燃煤供热锅炉,以张家港、常熟、吴江、吴中、苏州工业园区、高新区为重点,加快推进燃煤自备电厂关停或转公用。推进3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机组供热改造。强化对燃煤电厂的能耗和排放监控,实施火电行业重点节能技术应用。到2025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降至55%,全面实现高污染燃料窑炉清洁替代,基本淘汰6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
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加快形成煤、气、油和可再生能源等互为补充的能源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光伏、风电、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全面提高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氢”定位为未来新能源开展战略布局,着力打造氢能全产业链合作基地。大力发展智慧能源技术,以智能电网为中枢,加强与热力管网、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建设“源-网-荷-储”设备智能、供需互动、协调发展、集成互补的能源互联网,实现地区之间、不同能源种类之间及供能设备之间互联互济。积极争创国家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建设绿色智慧能源碳中和示范城市。到2025年,全市光伏、生物质等本地可再生能源装机由192万千瓦提升至370万千瓦,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2%。
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动钢铁、造纸、化工、纺织等重点行业以及其他行业重点用能单位深化节能改造,加大“能效领跑者”企业培育力度。严控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进超低能耗建筑试点,深入实施“绿色屋顶”计划,推动城乡建筑领域太阳能光电技术应用。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推进公共机构以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推行政府购买合同能源服务,积极探索用能托管模式。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