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苏州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发布

时间:2022-01-11 09:11

来源:苏州市政府办公室

三、外部形势变化可能对生态环境保护产生影响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大流行造成重大冲击和多维度影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环境正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更多非经济因素挑战。苏州是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开放城市,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形势下,外部局势变化将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对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用地等结构调整造成一定影响,对深入推进减污降碳带来更大挑战。

四、社会共治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社会、公民、媒体对于环境质量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对于美好生态环境的期盼越发强烈。但公众自觉履行环保责任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企业决策者仍然认为环保治理投资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削弱发展竞争力,不能主动承担环保责任,全社会自觉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践行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养成简约适度生活方式的氛围尚未完全形成。环境质量强需求与环保责任弱意识的矛盾,将对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一定制约。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面向“美丽苏州”建设目标,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抓手,以源头治理作为根本策略,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强化环境管理系统化、科学化、法制化、精细化和信息化,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在率先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列,为苏州打造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美窗口”奠定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努力建成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示范样板。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将生态环境保护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含量”。

以人为本,共治共享。把人民的评判作为检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依据,着力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改善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综合运用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和社会“自治之手”,建立健全紧密联系的制度框架,形成多元主体参与及多方互动的生态环境治理模式。

系统谋划,问题导向。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以生态环境质量目标为导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修复协同增效,增强各项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推动生态环境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整体治理。聚焦新时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和短板,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运用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技手段,精细管理、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以法治力量保护生态环境。

改革创新,彰显特色。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构建促进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建设激励约束并举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完善生态环保科技创新体系,探索建立具有苏州特色、时代特征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

第三节 主要目标

展望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持续下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全面实现建成“美丽江苏”标杆城市的远景目标。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总体形成,绿色低碳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显著增强;空气质量根本改善,水环境质量全面提升,水生态恢复取得明显成效,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体恢复,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常态,基本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健全高效,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到2025年,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进步、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美丽苏州”建设的空间布局、发展路径、动力机制基本形成,争创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先行区。

——绿色发展活力位居全省全国前列。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持续优化,生态环境承载力约束机制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逐步健全,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空气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6%以上,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28微克/立方米以下。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地表水省考以上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100%,太湖、阳澄湖等重点湖泊富营养化程度得到改善。完成省下达的地下水污染防治任务,地下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目标。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稳步改善。

——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土壤安全利用水平巩固提升,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持续上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固体废物与化学物质环境风险防控能力明显增强,放射性污染防治政府监管持续加强。

——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稳步提升。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态空间保护区域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河湖生态功能持续恢复,生态质量指数保持稳定,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70%,林木覆盖率达到20.5%,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1234567...19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