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09 09:52
来源:中国水网
11月5日,2020(第七届)中国环保技术与产业发展推进会暨“部省支持环科园创新发展”汇报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以“融入国家战略,构建环保产业新生态”为主旨,系统总结了国家级高新区宜兴环科园两轮“部省会商合作”实施以来的发展经验和发展成果,集聚各方才智,共同探讨环保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深入推进环保产业创新集群发展战略,助力中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2013年和2016年,科技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先后签署两轮《部省合作计划》,主要围绕建立环保产业创新发展的机制与模式、构建面向全国环保行业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等8项内容,合力推动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简称“宜兴环科园”)先行先试,打造成为中国环保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基地。在两轮部省会商的支持下,宜兴环科园通过八年持续探索,已发展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规模最大、品类最齐全、最具创新活力的环保产业聚集地和创新策源地,获得国家低碳示范园区、国家环保服务业示范园、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中国-东盟环保技术和产业合作示范基地、中国环保装备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中国创新力开发区等称号。
八年来,宜兴环科园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融合发展,大力推动高端要素集聚、创新创业平台建设,聚焦产业培育、科技研发、开放合作、双创服务、金融创新、示范引领和系统服务等方面,探索了一条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宜兴路径”,构建起面向未来的环保产业创新生态。
(一)聚焦特色培育,产业集群发展潜能释放。以环保产业为主题特色,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格局,形成了独特的产业优势。成为国内最大的环保产业集群。2013-2019年,宜兴环保企业数从3000多家增长到5000多家,产值从260多亿元增长到580多亿元,年平均增幅近30%。目前,已拥有环保产业从业人员10万多名,专业技术人员2万多名,市场营销人员1万多名,形成了独特集群优势和商道文化。形成最完备的产业体系。已形成研发设计-装备制造-工程施工-运营服务完整的产业链;产品涵盖水、声、气、固、土、仪及资源利用等7大类、200多个系列、2000多个品种,其中水处理设备的自我配套率高达98%,国内市场占有率40%;形成了以检测、监测、培训、孵化、交易、展示等全链条支撑体系。打造了最突出的治理能力。培育了60多家细分领域的“单打冠军”,一批强小企业开始从装备制造向提供系统集成的服务业态提升,同时具有由产业集群效应带来的制造基础、治理能力和工程实施能力,如水处理领域的鹏鹞环保、康宇水处理、菲力环保,大气治理领域的双盾环境、江苏大信,噪声治理领域的远兴环保,固废处置领域的碧诺环保等等。
(二)聚焦科技研发,创新支撑作用更加明显。致力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建立起多层次的政产学研合作体系,注重技术攻关和成果产业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不断深化。先后与国内外300多家科研院校建立了合作机制,打造了南大宜兴环保研究院、中宜生态土研究院等15家重大合作平台,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460项,引育各类高层次人才1000多名,包括外籍院士9名,曲久辉、任洪强、任南琪等“两院”院士19名。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2013-2019年,全园R&D投入增长31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362%,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120%;培育雏鹰、瞪羚、准独角兽企业90多家,连续7年开展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承担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30多项,建立各类研发机构135家,其中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3家。科技创新支撑持续强化。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以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为重点,联合大院大所、龙头企业,打造江苏省环保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环保产业院士协同创新中心和江苏省(宜兴)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进一步促进了高校科研人才、先进科技成果向园区转移,提升创新链与产业链结合的紧密度。其中,创新中心是江苏省在节能环保领域布局的唯一创新中心;江苏省(宜兴)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完成科技部环保数据库建设、参与部委中长期规划的编制、承担数十项国家级、省级重大专项。
(三)聚焦开放合作,打造与国际技术接轨主阵地。致力国际先进技术引进,着力提高创新资源集聚度和转化率。成为国际技术引进的“桥头堡”。组建了13个国际清洁技术转移中心,带领企业参与慕尼黑环保展、美国水展、日韩环保展等国际展会“淘宝”百余批次。探索国际技术引进新模式,如建立新南威尔士大学首个中国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平台-新南威尔士大学环境技术转移中心,园区先后引进100多项先进技术,承担中新、中韩、中美、中以、中德等5个国别合作项目。打造国合环境高端装备制造基地,采用“技术培育驯化合作新模式”,目前已拥有国际PCT专利120项,日本专利16项,韩国专利36项。成为环保产业走出去的“排头兵”。建成中国东盟环保技术与产业合作交流示范基地,组建了“一带一路”环保企业联盟、中国智慧环保联盟,推动环保企业“走出去”寻技术、“走出去”拓市场、“走出去”编标准。目前,已有70多家企业在南非、东南亚、中东等“一带一路”国家实施环境治理项目,如凌志环保承接孟加拉皮革污水处理厂等重大项目,江华水处理与以色列魏兹曼研究院合作实施泰国合作工业园PPP项目,一环集团参与承建了印度拉布湾燃煤电站、越南锦普燃煤火力发电厂、印尼龙目岛电站等多个项目,南宜研究院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水回用技术委员会、工业水回用分委会(ISO/TC282/SC4)的国内技术对口单位,为增强我国环保产业国际话语权作出重大贡献。
(四)聚焦服务双创,创新创业环境全面优化。聚焦科技成果转化薄弱环节,着力加快高端要素集聚,提升孵化服务能力,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系统。高端创新资源要素强势集聚。连续举办世界物联网博览会智慧环保高峰论坛、中国环保技术与产业发展推进会、环保创新创业大赛“三大品牌活动”。其中智慧环保高峰论坛,旨在以物联网技术助推环保产业转型升级,已推动100多家环保企业向智慧化转型。环保产业高峰推进会已汇聚院士20余位、行业专家200多名以及参会代表2000余人次,推动40多个项目合作落地。创新创业大赛已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环保创业赛事,累计推广项目700余项,筛选出100余个优秀创新项目,获得融资超6亿元,为宜兴培育了20多家细分领域单打冠军。孵化育成体系加快完善。构建全方位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体系。目前,依托国际环保展示中心、中国宜兴国际环保城、宜兴环保学院,打造节能环保技术、产品的交易、展示、孵化平台,全面建设成节能环保企业总部区;创建了黑马营、卓易软件园等12家国家级、省级孵化器、加速器和众创空间,建设4家国家创新联盟和示范基地,联合湖北理工学院建成全国环保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吸引200多家中小型高新企业入驻孵化,为300多家初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空间、创业辅导、人才培训等服务。
(五)聚焦金融创新,“全链条式”融资服务愈发完善。针对环保产业金融支持力度不足,从股权基金、普惠金融、信贷产品等方面,着力强化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设立环保产业专项投资基金。借力国家绿色金融改革示范区建设,组建了首期6亿元丹鹏基金、20亿元的江苏疌泉绿色产业股权投资基金、2.5亿元的中禾节能环保创业投资基金,目前已完成投资支持项目20多个,拟投资项目30多个,旨在为优势企业从制造业态向系统集成服务业态转型提供金融支撑。完善普惠金融融资平台。通过与人民网的金融合作,建成人民普惠金融全国首个试点单位,提供专项普惠金融信贷支持,单个企业融资规模最高达1000万。与省科技厅合作,在园区落户省科技金融融资路演服务中心宜兴分中心实现科技型企业与银行有效对接160多次,同时不断扩大“苏科贷”、“锡科贷”等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资金贷款的覆盖面和受益面。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深化中关村租赁与环保创新创业大赛的投资联动,为企业获2亿元授信额度;与江苏省信保集团联手推出总额3亿元的“园区保”产品;与金融机构对接,为企业量身定制“小微创业贷”“环保订单贷”“税E贷”“绿色金融债”等一系列创新型金融产品,全方位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
(六)聚焦示范引领,打造引领性生态产品。坚持创新引领,面向未来的环境基础设施发展趋势,先行先试,打造一批行业引领性的生态产品,形成可复制的样板和标杆工程。面向2030-2040年的中国未来概念水厂。2014年以科技部批准的国家级试点联盟——节能降耗水处理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基础,曲久辉院士等6位专家共同发起和推动了“建设面向未来的城市污水处理概念厂”事业,按照“水质持续、能源自给、资源回收、环境友好”的定位,打造一座花园式的污水处理厂,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水处理领域的示范和标杆。目前项目正在建设中,预计2021年正式投产。全球引领性的生态厕所产品。2016年园区引进美国加州理工学院Hoffmann教授的厕所黑水处理技术,也是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厕所大挑战”中获得一等奖的技术,共同孵化了宜兴艾科森生态环卫公司,成功研发一种动力和水自给的持续循环的可移动、集装化、模块化的生态厕所。目前,已在南非、香港等国内外多地应用,并荣获国家旅游局厕所技术创新大赛一等奖优秀案例,被列为联合国难民署厕所采购候选名单。城乡环境综合体-田园牧歌。2017年,环境医院专科门诊企业碧诺环保推出“每个城市需要一座城乡环境综合体”的构想,包含“有机废弃物资源化中心+智慧农业+智慧环保+培训实践”等模块,目前已在湖北枝江、河南遂平等多地推广建设。此外,园区还集聚了一批如海绵城市治理装备、毒性检测仪、高效自控电催化综合污水处理集成系统、淤泥原位固化稳化技术以及YM菌超高温好氧发酵技术等最前沿的“黑科技”产品,引领产业未来新发展。
(七)聚焦系统服务,“环境医院”平台初步构建。创新产业发展新机制、新模式,实现先进技术和市场的有效对接。创新打造“环境医院”模式。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凝聚转型共识,推出了集“诊、治、疗”于一体的环境治理综合服务平台—中宜环境医院,构建了“一平台、一联盟、二池、三库、四机制、十大专科”运行支撑体系,目前各细分领域专家、技术企业已初步建立。今年,环境医院开展 “2020年度中宜环境医院特色专科调研评选活动”,20家专科冠军脱颖而出,60多家优秀专科企业进入环保企业库,成为环境医院“专科医生”。成立了生态环境党建联盟,通过凝聚专科企业、科研院校、国资央企、各地政府等各方资源,链接各方需求,由过去恶性竞争、“单打独斗”转变为协同发展、“抱团出击”,共同为区域环境治理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系统输出综合解决方案。瞄准区域环境治理需求,在四川武胜、徐州沛县、湖北枝江、上海徐汇区等地筹建不同功能的环境医院分院,并联合入库专科企业,制定系统服务方案,积极推进20多个地区的治理项目。其中,武胜分院实施的“五排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服务项目”,运用专科技术“WEP水环境修复系统”,水库水质由地表水劣Ⅴ类水质提升为地表III类水。在今年的“抗疫”中,环境医院专科企业库中20多家企业向方舱医院、集中治疗点提供应急的系统化集成化治理产品,进一步凸显了宜兴环保产业技术能力、实施能力和应急能力。
当前,我国的环保事业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正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2035年要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根本性好转。当前,整个环保行业已逐渐回归理性,生态环境治理向专业化、精细化和系统化迈进,从资本、工程主导逐步回归到以技术、产品、工艺、行业经验为主导,对技术产品创新集成、系统解决方案的需求愈加迫切。近期从中央到部委,再到省市都密集出台支持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如中办、国办出台《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科技部和发改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江苏省发布《省政府关于推进绿色产业发展的意见》等等,在政策及监管两把利剑加持下,宜兴环保产业凭借发展形成的集群优势、平台优势和技术优势,必将迎来最佳“机遇期”。宜兴环科园将牢牢抓住当前重大战略机遇期,在部省会商合作机制的助推下,瞄准打造千亿级环保产业创新集群的目标,从标准化、智能化、系统化、高端化、品牌化等五个方面持续探索,不断提升产业格局,加快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一是建设环保标准化基地。全面推进江苏省环保产业集群标准化试点、国家水环境技术与装备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园区企业、院所平台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地方、企业标准的制定,争取在建设期内实现新增水处理领域标准化机构2-3家,构建技术、装备、材料、工程和管理的标准体系,创新技术转化团体/行业标准20项以上,形成高质量的环保装备标准化体系;并通过国内外院士、高端特色人才引进,培育水处理、固废、大气、土壤生态修复等一批特色研究团队,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编制标准80-100项(国际标准5-8项),国际国内标准转换15项以上,通过制定环保技术与装备的国家/行业标准,抢占行业制高点,引领我国水环境产业升级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
二是打造智能制造工厂。发挥宜兴环保制造优势,持续推进环保产业制造过程智能化、装备产品模块化、生产标准化、运维智能化。重点推进与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协会合作,以“工业4.0”模式为园区企业量身定制智能制造平台,加快建成并推广国合生态工场、鹏鹞智能制造园、三强环保智能化产线等平台制造模式,实现更多装备制造企业向智能化、标准化、规模化、集成化生产转型升级。通过打造智能制造体系,实现环保装备研发设计、智能化配料、智能化精加工、现代化装配以及售后智慧化运维管理的一条龙服务,引领环保产业实现产品标准化、装备集约化、服务智能化。
三是创新做好金融支撑。抢抓国家绿色金融改革示范区建设机遇,持续做优供应链金融,深化与云鲸网合作,打造以工业互联网为支撑的环保产业供应链集采平台;推进中航金网络在园区打造“无锡信用”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推进国开行环保物联网规模化金融支持合作,联合国资央企和集群企业推动组建注册资金10亿元的经营性平台,助力中小环保企业承接重大环境治理项目。持续深化丹鹏基金、疌泉基金、中禾基金“三大基金”对优势企业的金融支持,创新打造融资租赁、保理、担保等多样化的金融支持,为宜兴环保企业提供综合服务,有效化解宜兴环保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进一步完善普惠金融平台,运作好省科技金融融资路演服务中心,不断拓展人民金服、 “园区保”、“小微创业贷”等金融产品的覆盖面。
四是完善环境医院合作平台。在技术能力整合上,继续引导企业走国际技术引进孵化路径,围绕专家资源库的完善,再遴选一批园区各细分领域院士专家资源,继续举办“特色专科企业调研评选活动”,加快选出60家“专特优精”和“小巨人”专科企业,引进和培育强链补链的领先技术和装备,并结合院士协同创新中心凝聚院士专家资源,加强区域环境治理技术能力体系建设。在输出平台搭建上,组建政府引导,联合园区专科企业推动产业合作平台建设,发挥专科企业技术优势,应用环境医院服务模式为全国环境综合治理提供整体方案设计、装备工程建设、运营服务和资本支撑等全产业链服务,全力推动传统环保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助力一批制造型企业向运维服务业态转型。
五是复制推广引领性生态产品。加快推进未来城市污水概念厂、生态厕所、田园牧歌、流域治理、水环境修复等引领性生态产品的建设和运营,依托环境医院实体平台,借力国资央企的市场资源,再嫁接相关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积极推进与华润环保、三峡集团、中电建等国资央企的深度合作,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长江大保护、“一带一路”等重大区域治理项目提供环保技术支持,打造一批区域治理示范引领项目,推动生态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在开放发展新格局中开辟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方位、新路径。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