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全文】

时间:2020-04-02 13:08

来源:四川省发改委

(四)乡村文化创意行动。编制 “四川乡村艺术节”总体方案,在 “四川乡村艺术节”整体框架内,推出各具特色的 “××之乡艺术节”,如熊猫之乡艺术节、竹文化之乡艺术节、石刻之乡艺术节、乡愁文化节、森林音乐节等,形成四川乃至全国乡村文化振兴系列品牌活动。

(五)乡村艺术创作扶持工程。建立省、市、县联动机制,组织优秀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深入基层乡村,建立帮扶创作联系点,结对子、种文化,重点扶持反映农业、农村、农民题材的艺术作品。

(六)少数民族地区艺术创作提升计划。开展省级与少数民族地区文艺院团结对帮扶,对反映民族地域风情、民族团结、民族自立自强的艺术作品给予重点扶持。推荐国家级、省级艺术人才培训和赛事活动中对民族地区艺术人才和作品给予倾斜。持续加大对民族地区乌兰牧骑演出队和藏戏团的扶持力度。

(七)乡土文化能人支持计划。依托 “三区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进一步挖掘乡土文化人才,招募志愿者,开展文化结对帮扶,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打造一支留得住、能传承、有热情的乡村文化人才队伍。落实政府购买公益岗位政策,为每个村招募1名文化志愿者。

(八)书香天府全民阅读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推进全民阅读进家庭、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进军营,组织 “四川好书”“书香之家”评选、“农民读书月”“全民阅读·报刊行”等重点活动,统筹实体书店、农家书屋、社区书屋、自助书屋、数字化发行网点、公共数字阅读终端和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建设融合发展,实现全民阅读线上线下协同推进。

(九)广播影视提档升级工程。统筹实施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应急广播村村响、数字电影放映、数字农家书屋工程,加快实施高山无线发射台站改造、县级广播电视台制播能力提升、藏区州县广播电视节目覆盖工程,创新推进智慧广电融合网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实施智慧广电无线网络热点工程、视听乡村、数字文化视听社区建设,广泛提供 “零距离”政务、基层远程党教、农村电商等智慧广电业务应用,打造智慧乡村和幸福美丽新村升级版。

第三节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利用

增强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觉,充分发挥优秀乡村传统文化的独特作用,加强乡村文化研究、保护、传承、利用,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注重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保护传承乡村文脉。实施乡村文脉保护和传承行动,加强对农耕文化、孝道文化、林盘文化中优秀乡村文化遗产和巴蜀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中优秀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研究和转化利用。建立健全文物保护单位 “四有”档案和传统村落 “一村一档”,按照 “一村一策”“一户一策”对传统村落、乡土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加强古村落、古民居、古树名木保护利用。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加强村志村史编撰整理,建设优秀乡村文化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保护项目,打造一批民俗生态博物馆、乡村博物馆等专题博物馆。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大力开展乡村非遗资源调查工作,进一步完善非遗保护制度,加大对优秀民间艺术、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的传承保护力度,加强村落濒危非遗项目抢救保护。建设非遗专家队伍,支持各级非遗传承人依托乡土非遗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开展传承传习活动。

开发利用乡村传统文化。坚持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推动区域文化、农业、旅游、康养、教育等资源融合发展,促进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在科学规划、修旧如旧、保持原貌的基础上,适度打造传统村落和民族民俗精品文旅线路,推动乡土文化活态传承。盘活区域性、民族性特色文化资源,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打造文化价值突出、民族特色浓郁、地域特色明显的传统村庄院落、川西林盘聚落。依托蜀锦、蜀绣、藏族唐卡、彝族火把节、羌族刺绣、绵竹年画、竹编木雕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藏、羌、彝、苗等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实施乡村历史文化展示工程,通过体验式、互动式、场景式等方式,最大限度重现乡村生产生活,为繁荣乡土文化、发展乡村经济搭建平台。

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实施乡村文化生态重塑行动,以中国 (四川)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特色小城镇、美丽四川·宜居乡村等建设为载体,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精神和内涵,保护传承各具特色的民居、民宿原生形态,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保护好历史文化环境,把保护优秀乡土建筑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把历史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纳入城乡规划,把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元素融入乡村建设,留住乡土气息,焕发乡村魅力。实施乡村文化创新人才培育工程,运用多种手段,建立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家、文化工作者、退休人员、文化志愿者等投身乡村文化建设,挖掘阐释优秀乡村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等的时代价值,展现历史古韵,重塑巴蜀之美。

专栏11 优秀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行动

(一)农耕文化保护传承。开展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展览展示,充分挖掘和弘扬巴蜀传统农耕文化,加大农业文化遗产宣传推介力度。

(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开展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加强文物抢救保护和展示利用。

(三)乡土建筑开发保护。推动有条件的乡土建筑申报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不断探索保护利用新途径,鼓励合理适度利用。

(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遴选一批基础条件好、民族特色鲜明、发展成效突出、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打造成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典范。

(五)乡村古树名木保护。开展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登记,制定分级保护措施,挂牌保护。实施珍贵树木培育保护计划,打造一批有知名度的古树群落和森林古道。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开展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加强保护利用,建立传统工艺提升点,提升传统技艺水平,促进非遗与创意设计融合发展,促进非遗的保护传承。

1...10111213141516...24

编辑:王媛媛

3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3人参与 | 0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17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