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嘉诺严峥:“分分合合”中,垃圾分类政策与分类处理工艺的博弈与联动

时间:2020-01-02 09:36

来源:中国固废网

作者:徐冰冰整理

image.png

11月1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生活垃圾分类标志》新版标准,生活垃圾的类别也被调整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4个大类共计11个小类。针对部分试点地区的差异,例如厨余垃圾、餐厨垃圾或者“湿垃圾”,新标准都统一为厨余垃圾。

曾经的大环卫布局中,有机垃圾主要包含厨余垃圾、餐厨垃圾、果蔬垃圾及园林绿化垃圾等。其中餐厨垃圾、果蔬垃圾和园林绿化垃圾的产生点相对可控,因此这三类垃圾的收运及处置已经具备了固定的模式。随着标识的更改,是否意味着餐厨垃圾与厨余垃圾的处理工艺将进入新的层面,原有餐厨系统的协同能力需要提升,同时随着机械挤压脱水工艺的普及,将烘托出焚烧协同的另一片“蓝海”。从环境及社会影响角度思考,厨余垃圾处理的无害化仍然是第一位,资源化处理的瓶颈仍未突破的情况下,厨余垃圾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与混合垃圾的博弈

混合垃圾在未有垃圾分类政策之前是对所有生活端产生的垃圾的统称,在垃圾分类政策推行之后,则代表的是其他垃圾。

image.png

严峥分析,在国内,随着炉排炉主导地位的进一步巩固,混合垃圾直接焚烧的模式已经固化。从另一方面考虑,厨余垃圾的分类使得混合垃圾的含水率会有一定下降,同时物料热值会提升,原本水泥窑协同处理担心有机质过高或者含水率过高的问题则引刃而解,同时随着水泥窑行业“限煤令”的推进,水泥窑协同混合垃圾的趋势会逐渐明朗,对于垃圾体量较小的城市和地区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理会是成为新的思路。

image.png

image.png

在国外,细看可回收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垃圾)的标识就会发现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在垃圾分类政策体系健全且固废处理系统比较发达的欧洲国家,混合垃圾也是可以资源回收的(例如塑料、金属等),而在垃圾分类政策缺失,固废处理体系建设初期的东南亚国家,资源化也已经是最直接的需求。由此看来,工艺的设计需要跳出固定化的思维模式,资源化与炉排炉焚烧相结合的概念并不冲突,反而以焚烧终端为核心,利用其强大的协同能力处理各类垃圾会是未来的趋势,也是焚烧企业提升行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与建筑垃圾的博弈

建筑垃圾的组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类装修材料及包装物的混入使建筑垃圾无法通过传统的工艺得到妥善处理。通过国内上百个城市的建筑垃圾的组分及形态信息分析,以及多年建筑垃圾针对性处理工艺的研发设计与项目实践,嘉诺对建筑垃圾的处理工艺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系统认知。

建筑垃圾从物料组成的角度可分为:

Ø 高纯建筑垃圾:指矿山平整、新建、拆除过程中挑选出的高纯度砼和砖块,主要成分是建筑或马路主体构件;

Ø 低纯建筑垃圾:指新建、拆除过程中的挑选剩余物,或拆除的建筑附属构件;

Ø 装修垃圾:指首次或二次装修过程中产生的装修垃圾、展会垃圾;

Ø 混合建筑装修垃圾:指建筑装修垃圾填埋场、堆场,同时包含建筑垃圾、装修垃圾、工业垃圾、工程渣土、园林绿化垃圾等。

从工艺思路考虑,高纯建筑垃圾和低纯建筑垃圾的处理工艺相对固定,核心破碎设备技术成熟,主要采取两级破碎及筛分的处理工艺。装修垃圾及混合建筑装修垃圾由于渣土及可燃杂料的占比较高,需要先将渣土及可然杂料进行筛分,经筛分提纯后的纯建筑骨料再进入骨料的破碎筛分系统进行资源化处理,可燃物则需要焚烧进行协同处理。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严峥分析,从已经投产的建筑垃圾处置项目的商业模式看来,主要为政府定价,产废者付费模式。建筑垃圾与装修垃圾是否分开收运对处置费的定价有着极大的影响,同时收运过程中的物料监管和种类界限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一时难以形成具有可复制性的模式,目前看来混合收运、统一计价会是短时间内的趋势。经营模式看来,由于高纯建筑垃圾的产量不稳定,并不适合做特许经营,而装修垃圾来源稳定且体量大,比较适合做特许经营。

工艺模式看来,高纯建筑垃圾经过处理后可以产出各种再生骨料用作衍生再生产品的原材料,可以实现全量资源化。由于末端市场对轻质可回收物的需求还不明朗,装修垃圾和混合建筑装修垃圾仍然以减量化为主,骨料资源化为辅,同时借助焚烧完成全量化处理,距离全量资源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另一方面,由于混合建筑装修垃圾大多以堆体的形式出现在很多偏远的地区,体量不多足以支持长期建厂,为降低运输成本,移动式建筑垃圾处理线会逐渐占据小体量市场,这一模式也可能吸引私人投资者的进入。

严峥最后表示,全量焚烧时代的垃圾处理模式是线性的联动,从收集、压缩中转再到焚烧终端,整个处理流程已经有了固定的模式。垃圾分类时代的处理模式是网状的联动,每一种分类后垃圾的处理模式都需要重新摸索与改进,当下是政策规范、商业模式及工艺思路之间的博弈,目的是为了寻求未来各类垃圾处理模式的高效运转联动,构建产业互联,各类处置终端的协同作业及资源化市场的培育迫在眉睫,同时暗含的商机与挑战并存,这是无废城市建设的必经之路。

12

编辑:徐冰冰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