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4-02 09:49
来源:中国固废网
作者:丁宁
金华模式的推广,核心在于其“二次四分”法被广泛接受并付诸实践。农户按“会烂”和“不会烂”标准进行一次分类,村保洁员在农户分类基础上进行二次分类,将“不会烂”垃圾再分为“好卖”与“不好卖”两类,并对农户分类进行及时纠错。保洁员利用两格式分类收集车将“会烂的”和“不会烂的”垃圾集中收运至村内或联村阳光堆肥房,其中前者投入堆肥间堆肥,后者当中,“好卖的”被投入临时存放间贮存,由金华市制定市供销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对市场上不予回收的废旧塑料、玻璃等进行上门定时兜底回收,费用将归为保洁员所有;“不好卖”的垃圾则按“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原则,经乡镇转运后由县(市、区)统一处理。通过“二次四分法”,一方面有效破解了农村居民年龄差异大、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带来的分类不到位的难题,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从而降低转运、焚烧环节的成本和环境压力。另一方面打通了分类后各类垃圾的处理(或再利用)渠道,确保分类后的垃圾能够分类处理或者得到妥善利用。
据调研,金东区所有行政村已全部建立垃圾分类工作体系,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县域全覆盖。金华全市已建成阳光堆肥房2275座、微生物发酵器101座,大量垃圾不出村就能就地处理,产出物由专业公司或农业合作社收运,用于制作有机肥或直接还田增肥。据测算,一年中,有近70%的生活垃圾留在农村堆肥房,另有10%至15%的垃圾实现了资源化利用,剩余需要转运处理的垃圾,只占原来的15%至20%,每年能节省下垃圾清运、填埋等费用500多万元,10年可以收回投入成本。
为了实现农村垃圾分类常态化,让垃圾减量可持续,金华市建立“财政兜底、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资金筹集模式,减轻农村基层的资金压力。各级财政投入主要分一次性投入和长期投入,相关支出列入预算。一次性投入包括阳光堆肥房,每个行政村补助10万元,分类垃圾桶(箱)、垃圾车等配套设施每个农业户籍人口补助20元;长期投入主要包含保洁(分拣)员工资、设施运维费用、不能堆肥且回收利用垃圾的转运处理费用,目前财政按人均80元左右标准予以奖补。同时,金华还按村设立“共建美丽家园维护基金”,资金来源主要是社会各界捐资和村民自愿缴纳卫生费,其中卫生费标准一般为每人每年12元至30元。
3.湖南宁乡模式
湖南宁乡县农村人口约120万人,农村生活垃圾年产生量约43.8万吨。宁乡模式采用的是“五点减量法”,每家发放两个垃圾桶,倒逼农户将建筑垃圾、煤灰、杂草等大体量垃圾自行处理,引导农户将垃圾按可降解、不可降解两类进垃圾桶,这样,农户第一次简单分类可减量60%。然后由保洁员对农户垃圾桶内的垃圾按“五点减量法”进行第二次分类,保洁员分类回收的各类可利用废品及有害废品进村级分拣回收中心,剩下的不可回收垃圾进镇垃圾中转站,保洁员的分类,可再度减量30%。以某村调研数据为例,按照2017年同期标准,该村运垃圾应该在1378吨左右,通过垃圾分类后2018年外运垃圾约417吨,实现了垃圾分类减量66.5%;在经济效益方面也减轻了财政负担: 全村垃圾转运费由2017年的9万元降至2018年年底的6万元.。
3-5户建一个户垃圾池,分类垃圾池覆盖到组,每组建1-2个生态处理池。全县共修建户垃圾箱1.08万个,密度达到4.9户/个,保证了每户居民都有地方投放垃圾。其中,农村垃圾中约80%的尘土灰、厨余垃圾、农作物废弃物、可降解纸张等用于堆沤农家肥;2-5%的砖块、石块等建筑渣土用于直接填埋或农村耕作道路修筑;3-5%的塑料、玻璃等物品包装废弃物作废品回收处理;10-15%的废衣物、废包装物等不可回收的垃圾送垃圾处理厂集中处理。
在资金筹措方面,罗江采用了“每人每月一元钱”的管理费模式,由专人实行管理,每人每月缴纳一元管理费。交了“一元钱”,村民开始主动关心起垃圾治理效果,自觉地参与到环境治理的工作中,养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在农村的“熟人社会”中,使垃圾分类的宣传工作事半功倍。
对上述几种典型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模式进行对比可以发现,“金华模式”利用了农村有机垃圾含量较多的特点,从有机垃圾堆肥入手通过搭建“阳光堆肥房”的方式将大部分垃圾就地资源化利用,助力垃圾减量化,环境效益明显;“宁乡模式”和“罗江模式”则很好的把握了“熟人社会”的特征,通过发动农村占据大多数的妇女儿童老人等力量,营造了良好的分类社会氛围,结合保洁员模式,将垃圾二次分类后集中处理,有良好的社会效益;而“长沙模式”则把握住了环卫市场化和垃圾分类市场化的大趋势,通过引入系统的分类体系将大多地区难以处理的有害垃圾和低值可回收垃圾加以分类收集,大大减轻了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利用农贸垃圾处理设施、危废处置中心及再生资源利用中心等完善了末端分类处理的产业链,无害化效果显著。
同时,这几类模式也有一定的共性:在资金筹措方面,均发动了农户积极参与自筹,通过基金、卫生保洁费、垃圾处理费等形式将原先政府“大包大揽”的财政支出适当与农户分摊,使村民形成了垃圾付费、主动减量的习惯。在分类方式上,大多对农户的分类水平要求较低,且通俗易懂,标准(是否能卖或者是否会烂等)易于接受,通过借助保洁员、市场化分类服务等方式辅助进行二次分类,避免了分类效果差、影响分类积极性等常见的问题,也有效解决了农村部分贫困人口的就业,通过奖励机制对保洁员进行奖励,将垃圾分类从“面子工程”真正落地到实处。
表 1 典型农村垃圾分类模式总结
编辑:程彩云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