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人物】平凡人王维平

时间:2018-08-06 13:29

来源:中国固废网

作者:李艳茹

王维平年近70,仍未退休,因为“参事”的身份需要他工作至75岁。去年,他还被叫到人民大会堂,给领导们讲《固废法》在执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他计划退休后在家带孙子,再抽空将自己生平遇到的有意思的事情都写下来,起名叫《塔》。他想,忙活了一辈子垃圾,这本书就不要写任何关于垃圾的事情,只说那些鲜艳可爱、奇遇一样的片段。

他时常说自己老了,现在是一个普通的老头。但也没有多少感伤:“我也有过美好的时光,有过多彩的人生。我是个平凡的人,认真度过了一生。”本文记录平凡人王维平的二三事,未能免俗,都是关于垃圾的事。

blob.png

垃圾处理资深专家、北京市政府参事 王维平

拾荒大军“扛把子”

1987年的深冬,王维平在北京环卫局管垃圾场。一天,两个拾荒人敲开王维平办公室的门,战战兢兢,央求让他们进垃圾场里捡垃圾。同期,国家民政部一位司长告诉王维平,他们来自西部贫困地区,可适当照顾下。王维平一合计:“捡垃圾好啊,一吨垃圾运输+处理费用157元,若捡走一部分,既节约成本,又造福他人。王维平给他们开一张“通行字条”,这张字条让500人的拾荒大军驻扎在了垃圾场内,还让每个人每月靠捡垃圾赚1500元。

一传十,十传百,拾荒大军规模越滚越大。鼎盛时期北京就有17万人捡垃圾,分13个帮派,82个“营盘”,游走在北京城四环外。争位置、抢地盘开始上演。1996年,最初找到王维平的两个拾荒人再次找到他:“大哥,这一行竞争越来越激烈,各个帮都有自己的武装队,一年最少都要死60个。兄弟想依靠大哥的实力,扩大地盘!”到这里,王维平萌生了调查这支庞大队伍的想法。“下礼拜三,北京饭店。把北京所以丐帮帮主叫来,我请他们吃饭。”

到了约定日期,王维平到北京饭店门口,看到2000多个衣衫褴褛的人聚在门口,他赶紧安排:“帮主进来,不许带保镖不许带打手,其他人马上散。”13个帮主在饭店圆桌坐定,川帮先开口:“这是我大哥,当时发家全靠他批的条子。他身上有三把大刀,我们听他的,大家表个态。”

所谓是“三把大刀”是行话,指代王维平的三个特点:第一把刀是恩情,批条入场之恩;第二把刀是官方身份,主管垃圾场;第三把是兼有执法队、城管。王维平身材高大相貌威严,颇具几分江湖气势,帮主们陆续表态愿意听话。王维平接着说道:“帮主统计下各自营盘的人员情况,多少人,在什么地方,挣多少钱,有多少人进过监狱……”

帮主们一听,面面相觑:“大哥要抽头?”

“我不但不抽头,我还替你们服务。但谁也不许写假的,过后我要一个个营盘去住,核查数据。”在王维平眼里,这个庞大的群体是北京治安最不稳定的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垃圾分类循环经济的初生力量。有关部门曾向王维平透露了一个信息:北京市的刑事案件,七成以上是拾荒者犯下的。同时,这群人捡走回收的垃圾,与填埋场进场过磅重量相当,换算成回收率,就是50%。

这次“会议”是王维平调查拾荒大军的起点。同时还达成了分工共识:“四川帮”5.7万人,负责捡垃圾;“河南帮”1.7万人负责收废品;“河北帮”1万人负责在四环外接应——城里收来的废品运到这里进行分类回收,再卖给产业下游的废品加工商;“江苏帮”人数最少,负责回收地沟油。直至近年,一些“帮派”仍沿着当初划分的道路继续前行。

王维平的调查开始了。他一个个营盘去住,和丐帮们一起捡垃圾、吃苍蝇饭。这项工作比想象中还要艰苦,而王维平把它诗化成了一种独特的体验:“多少个凄风冷雨的夜晚,我随着苦难的人群穿街走巷。他们有他们的规矩、生活、特长,仅塑料一项,他们用手一摸就能分出100多种来。”

经过1年多,王维平得到了基本数据。继续跟踪8年,于1999年完成了《北京垃圾回收及产业化调研报告》,以实证研究揭示了一个不为人知的庞大产业链。他将这个群体总结为“游离于政府视野之外的、利弊共存的无序蔓延”,具有三利四弊:减少垃圾、解决几百万人(国务院批准的663个城市范围内)就业问题、回收资源,是为三利;社会治安、卫生防病、二次污染、超生,是为四弊。他提出“兴利除弊”——政府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实现垃圾处理产业化,把“一盘散沙”规范起来。

关于拾荒大军的调研报告在全球范围内引起震动。对于国内,为垃圾分类、循环经济提供了当时罕见的产业实证研究;对于国外,由于上世纪80年代初,西方国家因城市规划和社会福利的改善,拾荒队伍迅速消失,王维平的报告就成为了国外能够借鉴的重要数据来源。一时几百家媒体争相报道。

王维平火了,从“王垃圾”变成了“垃圾王”,很多人称他为“丐帮帮主”。与此同时,当年跟在王维平身后喊大哥的拾荒人杜茂献,开了个“北京市茂献垃圾回收利用有限责任公司”,当起了董事长。

blob.png

图片来源:北京故事

众矢之的“王焚烧”

2009年,阿苏卫垃圾焚烧厂的建设计划激起了周围民众的强烈反对。邻避队伍举着“反建阿苏卫,保卫北京城”的标语,表达激烈的对抗情绪。政府及时做出反应,派出北京市政市容委的多位负责人进行沟通。当时北京市政市容委副总工程师王维平力挺垃圾焚烧,在网上被居民们称作“王焚烧”。

不仅是北京。同期,在全国几十个城市内,都陆续出现了反垃圾焚烧群体事件。两股势力间碰撞出了多次著名的PK事件。

给王维平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电视节目《一虎一席谈》的录制现场。电视台门口围了300多人,拉起一条用血写的横幅——打到王自焚。他刚走进录制厅,观众席上就站起一个人指着他骂:“我×你妈!”

王维平面向愤怒的观众:“我有几个问题想问下各位。第一,在座的有没有不排垃圾的,请举手。”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