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2-27 09:45
来源:河南省发改委
(二)以表格形式细化年度投资计划、具体项目实施期限和达产年限、规模,清晰界定年度实施范围和进度。
(三)总体方案实施期限为3年。
二、总体方案的主要内容
(一)区域废弃资源现状及趋势分析
1、区域发展情况。当地自然条件、资源环境、产业特点、人口规模、城镇化率等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附行政区划图、地形地貌图等。
2、区域废弃资源现状及趋势分析。区域生活垃圾产生量预测(城镇人口按每人每天1kg、农村人口按每人每天0.6kg),中心城区(或县城建成区)餐厨垃圾产生量预测(按每人每天0.2kg),其他拟利用的废弃资源量。
3、各类废弃资源收集处置情况。现有收集方式、收集量和处置方式、处置量,主要处置设施的分布情况。
(二)园区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依据资源量预测、现有处置设施运营情况、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要求、资源环境约束等方面分析园区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从产业基础、政策机制、前期工作、基础设施、周边产业配套等方面分析静脉产业园建设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三)总体思路、原则和目标
明确静脉产业园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合理确定各类废弃资源的利用量和利用率、园区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并进行目标可达性分析。
(四)主要任务
对静脉产业园建设进行总体框架设计,从选址、空间布局、收运体系完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运行管理等方面,明确建设任务,推进静脉产业园区发展。
1、园区选址。明确园区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交通条件、四至边界、占地面积。分析园区选址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的相符性。附园区区位图。
2、空间布局。根据物质流、能量流、产业关联性和基础设施共享等情况,开展园区布局总体设计,合理安排功能分区,体现产业集聚和循环链接效应,实现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和污染物集中排放处置。附园区空间布局图。
3、收运体系建设。统筹考虑园区拟处置的各类废弃物资源量和特点,合理布局收运设施,规范储存和运输。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网点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两网融合”,提高垃圾清运率和可再生资源回收率。
4、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坚持先进适用的原则,明确园区各类废弃物利用方式、利用规模、主要工艺和技术路线、产品类型、主要产品去向等,促进不同种类废弃物处理的有效衔接,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5、污染集中治理方面。明确园区运营阶段污染物产排特征,提出针对性污染治理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严禁产生二次污染。强化园区景观化、园林化、公园化、生态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建设环境友好型的静脉产业园。
6、基础设施方面。按照园区各类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集成优化要求,降低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成本,提出园区内运输、供排水、能源、通讯、建筑和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方案。
7、运营管理方面。突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鼓励特许经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明确提出园区智慧化管理、废弃物收运处理一体化运营的具体措施。提出与当地周边社区由“邻避效应”向“邻利效应”转变的具体措施。
8、规范招投标管理。明确提出初步招投标方案,将省内企业与国内行业龙头企业以联合体的形式建设静脉产业园列为公开招标的必要条件之一,将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在省内注册分公司作为优选条件。
(五)重点项目
针对目标和任务,结合静脉产业园收运体系和已有项目基础,合理提出拟建设的重点支撑项目。
1、项目建设总表
分重点工程类项目(包括处理、资源化利用和回收体系建设等)和基础设施类项目(包括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环保设施建设等),明确项目名称、建设内容、投资额、实施期限、实施条件和投资主体。
2、主要项目基本情况
(1)主要项目建设的基础,废弃物处置量及主要产品、主要建设内容及建设条件,主要技术工艺设备及先进性分析等。分年度说明建设安排及投资计划。
(2)项目投资估算及构成。以表格形式详细列明每个项目的投资估算(不含土地购置费)。估算范围至少应包括厂房建设(建筑面积、总额等)、设备购置(设备名称、台套数、价格等)、辅助生产装置和公用工程等。
(六)效益分析
重点对静脉产业园发展的综合效益进行分析评价,对园区发展的各项成本及收益进行初步核算,评估园区发展的成效。
1、经济效益分析。包括物质减量、资源化利用的直接经济效益;污染减排带来的间接经济效益;促进园区本身经济总量稳定增长,同时带动园区所在地区经济增长;增强园区活力,提高园区综合竞争能力等方面。
2、环境效益分析。园区及周边地区水、大气和土壤环境质量的改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的提高;降低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减少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量的减少。
3、社会效益分析。包括扩大社会就业,促进居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促进当地社会和谐等方面。
(七)保障措施
围绕主要任务的落实以及重点项目的建设,提出有针对性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组织保障、地方政府支持政策、投融资机制、价格收费、技术支撑、污染防治监督管理体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公众参与、宣传教育以及能够保障园区发展的其他措施。
编辑:刘影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