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13 09:51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薛涛
党的十九大会议已经圆满闭幕,但习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四段论述依然深深地印入每位环保人的心中。以下是我从产业和金融视角简单地理解习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讲话,仅供业内人士参考、批评指正:
——————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
1、 第一段的绿色发展视角着眼于整个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其中一个关键点是如何壮大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同时,也能支持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就业,也就是习总书记常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要实现这个目标,要分两个角度来看:
1)环保产业需要变成一个“真正的产业”,有正常的优胜劣汰竞争机制而不再是关系市场和表演市场,行业成熟度要提高(表现为一定的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和优秀公司的持续发展),技术水平要持续升级,最终治理效果要能从环境质量的改善为根本目标。在服务于工业领域的环保领域表现为工业治污稳定达标率的提高,这方面离不开正在大力实施的环保监管、排污许可证和信息公开。城市环境治理方面,结合PPP的应用,要变成市环境治理(包括市政环保类基础设施和环境修复以及二者的结合)中的工程导向为运营导向,在大力推行市场化的同时避免PPP重工程重融资轻运营轻长期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的风险。对于农村环境和农业领域,最近也开始了一些新的作业方式的探索,以及村镇环境的治理投入。这部分更重要的是实现有机物循环的障碍,以及面源污染的消除,农业加环保的新业态在培育之中。
2)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一步是通过强化监管环保成本进入制造业成本,会促成低质产能的推出,客观上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并促进整个产业的升级(也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人才的吸引带来人力资本的提升)。同时在做的还有绿色制造和后端废物的资源化(包括生产者责任制度),甚至包括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这属于供给侧改革的要求,也是整个社会生活生态化升级的目标。为达此目标,与环保行业相关的还包括垃圾分类和城市矿山的高效利用。
2、 第四段的环境监测的改革为环境治理提供正确的导向,并附以上文所说到的环保监管的到位作为环境改善和环保产业发展的必需的源动力,积极谨慎深化信息公开会调动民众的力量参与,促进公平竞争的环境,也有利于取信于民,反而促进民众对绿色生活方式的支持和参与,垃圾分类的延伸价值也在于此。而第二段的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会覆盖当前环保领域较典型的各个领域,近年来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机会,长效可持续则离不开上文所说的监管的持续到位。
3、 关于绿色金融的突破,一个角度是需要结合央地财权事权的重新分配和生态补偿机制的优化来设计,当前的PPP主要集中在地级市和县级市范畴,不能完全满足环保治理更大的需求,以及生态价值的流转。跨行政区域的流域治理项目需要突破,绿色金融的手段需要财税制度的创新而接入。目前在新安江的流域补偿机制的尝试有必要在推广中对此进行深度的研究和结合。同时需要接入和研究的,还有排污权交易及碳交易的创新。
附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四段表述: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一)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
(二)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
(三)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四)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同志们!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编辑:程彩云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