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不偏不倚 客观看待日本垃圾分类

时间:2017-01-17 09:44

来源:中国固废网

作者:朱芬芬

日本垃圾分类以及欧洲的垃圾分类这些话题,在国内已经很多文章进行了披露,也有很多组织在宣扬垃圾分类回收的事情,所以,这是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话题。

随着日益显现的环境问题的频繁出现,例如:雾霾、污水偷排、黑臭水体等,与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从而到对环境质量提高的需求不相匹配。所以,各种对环境的关心和解读也纷至沓来。行业内、行业外都有着自己的解读。这里我也不免俗的谈谈鄙人的观点,关于日本如何分类已经有太多文章讲述,我就不再赘述,这里我想说说日本垃圾分类的经过。

关于经过,大家肯定会说他们不就是执行循环型社会计划,然后十多年来执行得很好,民众很配合,效果很好。确实如此,可是大家知道日本人做这个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计划有点像我们的五年计划吗?自从2003年(平成15年)议会通过了第一次形成“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计划”,2005年(平成17年)、2006年(平成18年)、2007(平成19年)年都各自进行了推进计划的检讨。然后2008年(平成20年)议会通过了第二次循环型社会推进计划,如此以后又是每年都进行检讨,2013年(平成25年)议会通过了第三次循环型社会推进计划,2015年(平成27年)、2016年(平成28年)也进行了检讨。可见执行之初或者说执行过程中,他们是知道有困难而且承认有困难,显然也认识到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那么,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他们又是以什么为目标来进行的?目标又是具体的什么数据呢?在日本环境省的网站上“循环型社会•3R关联”这个主题下的第一个主题就是“废弃物•Recycle对策”里面第四个内容是“物质流指标和匹配指数”。从第一次到第三次议会通过的“循环型社会推进计划”中,首先讲现状,然后讲的马上就是物质流的目标:资源生产性、循环利用率和最终处置量。相应的,2006年和2014年做了全日本的物质流核算。下面的截图是循环型社会三次物质流指标的变化。平成22年是2010年,平成27年是2015年,平成32年是2020年。这10年的跨度,目标循环利用率提高3%,最终处置量减少将近40%,资源生产性提高20%。首先,从这可以看出循环型社会推进计划是个可以落地的计划,它与实际的物质流真的联系上了,而且也有实际的物质效益;其次,这里很奇怪,日本人没有用经济效益来衡量,但是,实际上经济效益已经体现在具体的目标值里,比如资源循环率14%提升到17%,而且是10年时间(时间有限,没有具体的去查计算依据),这显然是经济性的体现,而不是盲目的承诺100%回收利用。最后,肯定要感叹这么多的数据,能够搜集上来,平常扎实的工作是值得肯定的。相比较而言,我们的环境数据普查相形见绌。

 filehelper_1484617587186_70.png


下图是从2000年(平成12年)到2010年(平成22年)物质流的变化图。这10年间,日本的物质流输入端肯定是减少了,循环利用量提高了,货物输出增加,我们常说的囤货减少了至少一半,在食品消耗减少的情况下,施肥(农田里散布的肥料)和自然还原(农业秸秆等直接土地利用、畜牧业的粪尿等处理后土地利用)减少了,但是工业的能源消耗和工业废物排出量的减少不是很可观。所以,这里开句玩笑话,不管是国家过日子还是平民百姓过日子,少屯东西,要不然屯着屯着就成废物了。

filehelper_1484617596710_54.png 

上面简单谈了两点,从国家层面谈的两点垃圾分类的前提:国家从整体上不仅要口头准备,而且要全盘的实际行动准备,包括对全系统可能涉及的部门了解和通盘把握,而且要有详实可靠的数据库作为依托,这样既可以实实在在的知道进步在哪里,还知道问题在哪里,到底我们能提高到什么样的水平。

(作者:朱芬芬,邮箱:zhufenfen@ruc.edu.cn)

作者简介:

img_4871_副本.jpg

朱芬芬: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长期从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同济大学环境学院本科、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硕士,后到日本京都大学留学。近年来主要从事城市污泥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技术的开发、焚烧飞灰资源化利用以及二次污染控制技术研究。

 


编辑:叶馨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