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9-04 17:34
来源:中国固废网
作者:谷林
作为我国垃圾发电领域的领军企业,2013年,杭州锦江集团以超过15%的市场占有率、新增能力9000吨/日以上荣登“2013年度中国固废行业十大影响力企业”冠军坐席。锦江项目运营如何?成功经验如何借鉴?在“2014(第二届)上海垃圾焚烧论坛”期间,8月30日,一行参会者乘车赶赴锦江杭州萧山垃圾焚烧发电厂“取经问道”。
参观初印象:现代化、环境和谐
在电厂门口,一出大巴,笔者便感受到一股秋风拂面,夹杂小雨过后的清凉。右手边一座村庄绵延,中间一片庄稼地散发出成熟的气息。电厂门口,信息显示屏正在轮播着烟尘、二氧化硫等排放信息。由锦江人员带领下,一行人进入厂区。入口左手边,一座“高架桥”挺立,上面是专门的垃圾输送通道,与整个厂区隔离开来。
焚烧厂区入口:信息展示屏实时播报着烟气等排放信息,居民小区近在咫尺
废气处理
杭州锦江集团环保能源产业常务副总经理王武忠介绍,垃圾焚烧后的烟气有多种污染物质存在,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氯化氢等,烟气中的二恶英含量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萧山项目锅炉的废气处理采用了“半干法烟气脱硫、氯化氢等+活性碳吸附+布袋除尘”工艺。垃圾焚烧炉配套废气处理设施的除尘效率为99.95%,硫、氯化氢去除效率为85%--98%,均大于国家要求标准;
锅炉焚烧采用DCS自动控制系统,确保了垃圾焚烧温度在850℃以上。另外,采用自动的“3T控制法”,使整个焚烧过程绝对充分焚烧,对阻止二噁英的合成起到关键作用。同时,在废气处理中增加采用活性炭吸附工艺,对废气中少量形成的二噁英进行吸附除去,确保整个废气排放中二噁英的排放优于国家排放标准。
中控室员工正在认真地工作 参观者对项目运行数据很感兴趣
废水处理
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垃圾渗滤液及废水处理技术,采用厌氧预处理、好氧生物处理、浸没式膜滤处理的复合式处理工艺,处理后的水达到二级水的标准,全部纳入本公司机组循环水系统再利用,不对外排放。而让浙江中科兴环能设备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陈人民印象深刻的是:“它们的渗滤液处理得很好,处理后的水居然可以用来养金鱼。”
污水站产生的少量污泥,经就地脱泥干化后,运至本公司的垃圾焚烧炉进行焚烧处理;污水的臭气在调节池、好氧池上加盖收集,并将收集的气体送至锅炉焚烧;对厌氧塔产生的甲烷等气体采用在就地火炬焚烧,实现了废水“零排放”,在杭州市“创模”活动中获得国家环保部专家的一致好评。
臭气处理
在废气、废水之外,臭气是垃圾处理厂遭受非议的另一重点。萧山项目也在此进行了大量工作:采用了封闭式垃圾仓,在垃圾仓上方设有吸风装置,并送入锅炉焚烧,以保持垃圾库房微负压状态,有效防止臭气外泄;将外运进的垃圾当天处理以减少臭气的产生;采用自动除臭系统和定期使用除臭剂进行除臭消毒,喷洒灭虫药水,厂区内难得见到苍蝇等害虫,同时每天对厂前区路面进行冲洗,减少垃圾车洒、漏垃圾水污染路面及路面臭气散发。
信息公开践行蓝色焚烧理念
清华大学环保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总编傅涛介绍,在移动互联时代,民众的力量日益显现。对于环保企业来说,不仅要注重自己做了什么,还要注重客户感知。垃圾焚烧厂的高标准不能只体现在一系列的数据上,更要让民众亲身感受到。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院长、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益介绍,未来的蓝色垃圾焚烧厂将大力促进信息公开,全面接受社会监督。
锦江集团作为蓝色垃圾焚烧的倡导单位之一,一直就很重视这方面的工作。
锦江环境运营总监方朝军介绍,公司每年都由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来现场对排放进行监测,并多次接受监测中心的不定时监测,专职部门配备了化验室和化验员,定时对各排放口排放的废水及烟气中的污染物进行监测,并及时记录监测、运行情况。
参观时,大家看到的厂门外的环保显示屏,就是对锅炉的焚烧温度、废气中的烟尘、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指标实时在线对外公布,接受公众的监督。2013年5月底,公司完成对废气处理设备运行状况加装在线监控系统,该系统24小时与杭州市环保局在线联网,将即时对公众公布环保设备的运行状况。
中控室实时监测的信息。烟气排放等信息将会在大门入口处的显示屏上同步显示
将以“精细化”管理推进精耕细作
参观结束后,浙江海亮资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程继东接受中国固废网采访时表示:“我主要关注项目的整体运营情况。从参观看来,锦江的萧山项目做得不错。”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有限公司投资发展部投资经理李威介绍,“在运输、处理等环节,项目内外环境做得挺好,实现了垃圾无落地运输,与厂边的水域和周边的村庄环境也比较和谐。”
项目参观合影
在之前的垃圾焚烧沙龙上,王元珞曾表示,对于更高水准的垃圾焚烧,企业的心态和目标都要摆正,不应该只停留在赚钱的层面,还要追求高标准,企业有责任去做到更好的技术。公司将在更深、更广范围内开展“精细化”管理,在各收益目标范围内进一步精耕细作。
编辑:张凌超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