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技术政策》中明确指出垃圾处理的“三化”原则,即减量化:通过生活垃圾的源头分类回收,重复使用延长消费品的使用寿命,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资源化:通过对生活垃圾、家用电器与电子产品的再回收和再利用,提高垃圾中有用成分的再利用率;无害化:通过采用合理适用的处理和处置工艺技术,控制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及再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垃圾填埋场的填埋工艺总体上也应服从“三化”(即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要求。据《中国西部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根据西部小城镇多山地和丘陵的自然地理特点,在卫生填埋场类型方面,应多考虑选用山谷型填埋场:
山谷型填埋场通常地处重丘山地。垃圾填埋区一般为三面环山,一面开口,地势较为开阔的良好的山谷地形,山谷比降大约在10%以下。此类填埋场填埋区库容量大,单位面积用地处理垃圾量最多,通常可达25m3/m2以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较好,资源化建设明显,符合国家卫生填埋场建设的总目标要求。山谷型填埋场的填埋区工程设施由垃圾坝、库区防渗系统、渗滤液收集系统、防排洪系统、覆土备料场、活动房等组成。垃圾填埋采用斜坡作业法,由低往高按单元进行垃圾填埋、分层压实、单元覆土、中间覆土和终场覆土。
在卫生填埋场选址方面,主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从防止污染角度考虑的安全原则;二是从经济角度考虑的经济合理原则。安全原则是填埋场选址的基本原则。垃圾填埋场建设中和使用后应保证对整个外部环境的影响最小,不使场地周围的水、大气、土壤环境发生恶化。经济原则是指垃圾填埋场从建设到使用过程中,单位垃圾的处理费用最低,垃圾填埋场使用后资源化价值最高,即要求以合理的技术、经济方案,以较小的投资达到最理想经济效果,实现环保的目的。此外,在填埋场总体设计时,应充分掌握各项设施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各项设施在全局中的地位和布置。
关于填埋场防渗系统,《指南》中指出:根据《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要求,填埋场场底要结合实际地形、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采取适当的场地平整措施,即对场地平整和石块等坚硬物体的清除等,并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和不小于2%的纵向和横向坡度。
《指南》中介绍到:场外处理法是指渗滤液经过预处理后,排入当地的污水处理系统与城市污水的合并处理的方法。此种方法对于垃圾处理规模较小,渗滤液产生量较小,经济、技术相对落后的西部小城镇地区尤为适宜,应用前提是垃圾填埋场一定经济运距范围内建有污水处理厂。
小城镇生活垃圾总量少,绝大多数小城镇生活垃圾日产总量不足50t,其产量容易受燃料种类、季节变化、集市贸易等因素影响而发生较强的波动,因此其填埋气体量也因地而异。具体体现在:对于方便进行垃圾收集的城镇地区,可以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建造区域性的较大规模的垃圾填埋场,这种填埋气体量大、有回收价值的大型卫生填埋场通常安装机械通风排气系统,该系统包括一系列排气井、集气管、冷凝井和抽风机等设备。对于垃圾收集不便,填埋场分散,填埋气体量低、没有气体回收价值的小型卫生填埋场,一般安装简单火炬直接燃烧排放系统。
终场覆盖是填埋场运行的最后阶段,作为人工衬层来建造的。覆盖层的构成要有足够的坡度,以便在降水量很大时雨水能排走。卫生填埋场的封场覆盖系统由多层组成,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土地恢复层,即表层;第二部分是密封工程系统,从上至下由保护层、排水层、防渗层和排气层组成。
编辑:姚森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