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填满场中因垃圾降解而产生的气体不仅会加剧温室效应,而且对周围人们的健康也会造成极大威胁。 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富含甲烷,是良好的燃料来源。在中国,利用垃圾填埋气发电或作为燃料应用的潜力还非常大。9月23至25日举行的IFAT CHINA 2008上,国际技术提供商,服务商和投资人将与中国能源业界专家和决策者们将聚首上海,就相关问题发表意见。
联合国称每年有1.48亿吨垃圾被填入中国各地的填埋场中,随着生物和化学降解,这些垃圾中的有机成分每年都产生数量巨大的甲烷,每吨生活垃圾现在每年能产生150到250立方米填埋气。
如果不加以技术处理,填埋气将形成不小的危险。填埋气中所含甲烷和空气中的氧气混合可能产生易燃甚至爆炸气体,其中的二氧化碳如果占到空气中9%以上的比重就会造成人类窒息。填埋气中含有大量微量元素,如硫化物质等,它们只需极少分量就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除上述对人类健康的损害外,未经处理的填埋场逃逸气体还会对环境造成影响。甲烷被认为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之一:它对温室效应所起作用是二氧化碳的二十倍。如果使用燃烧一类的热方法对这些气体进行处理,所产生的不良效果就可以减轻,但更好的解决办法则是开发填埋气中的可用气体发电和作为燃料使用。2.5立方米的填埋气可产生相当于1升天然气的热量。
国际减排交易制度的存在则让填埋气开发更具吸引力: 由能源利用所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现在可以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CDM,即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该机制在京都国际环境大会上通过,主要支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国家进行合作,开展环境保护项目。该机制的运作主要是首先对电厂、工厂或填埋场的年排放气体量进行测算,然后计算出如果填埋气被利用来作为燃料或者发电将消除多少温室气体,接下来由来自发达国家的公司投资兴建一座以垃圾填埋气为燃料的发电厂并由此接收到温室气体减排证明。这样投资者就可以为其在国内的公司减排达标取得指标,或者他也可以选择将该证明在减排交易中出售给其他公司。该机制的主要目标是在最小的支出条件下尽量降低有害排放,并同时帮助新兴和发展中国家获得他们本来无法承受的新技术。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填埋气项目还十分稀少。“目前在中国约有680个垃圾填埋场拥有最低限度的被动排气系统,如填埋气井或收集管道等。相对应的,目前仅有20家CDM填埋气项目正在运营中 --- 其中8个已经开始运作,3个正在建设,剩下的9个则还在设计阶段”,Heinz-Peter Mang说。这位德国专家由国际移民与发展中心(CIM)派出,正在北京科技大学担任生物能源与可持续卫生管理顾问。
去年夏天,世界银行也签署了第一个在中国进行的温室气体减排协议,协议内容就是垃圾填埋气项目。项目所处理的气体来自中国重要港口城市天津的双口填埋场,那里每天填埋800-1000吨垃圾。
天津清洁能源与环境工程公司(TCEE)将利用管道收集该填埋场产生的气体并将其引导至电厂焚烧,所产生电能将输入北方电网,之后TCEE可以将每年635,000立方米的二氧化碳排放额度出售给由世界银行管理的西班牙碳基金。生物气体专家Heinz-Peter Mang认为垃圾填埋气项目是中国引入清洁技术和追求可持续垃圾管理与能源的良机: “出售排放证明是一项重要的补充性金融工具,但它只在部分情况下单独有效。如果是开发垃圾填埋气,则情况又不相同。因为这样的项目投入低,仅仅依靠出售排放证明就可以盈利。”
编辑:王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