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 正文

道德经四十二章解读更新:二生三即为既要又要

时间: 2024-11-11 14:49

来源: 中国水网

作者: 薛涛

最典型的把“既要又要”理解到位的就是曾国藩,他说,“读书既要杂,又要源清本正”,“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当,又要简捷。”,做人“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自柔出,柔能克刚。”用人“收之欲广,用之欲慎。”,“天下事当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而“每于棋危劫急之时,一面自救,一面破敌,往往因病成妍,转败为功。”

四、接化发对照阳明心学

做到“既要又要”需要认知的提升,这里尝试以读书做人及为善去恶为例,来分步解析下“二生三”的运用,对照第四篇所说的接化发三阶段、上一篇的“认知三格”的循环,和阳明心学的一些观点,比如“致良知”、“为善去恶”和“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阳明先生主要探讨的是“知行合一”,当然他也探讨过学行合一:学问思辩行,“析其功而言则有五,全其事而言则一而已”。在心学处,学和知不完全是一回事,学是知识,知是良知。“接化发”之接书的初衷本需“立志”后的“正念”,类似“认知三格”强调的为善是第一格。阳明说这个良知来自人心本有的、先验的、普遍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情感,我们要诚实的面对自己,且学会去掉后天习得的私欲情绪,冲破阳明说的“私意习气缠弊”,达到前述的“二生三”中的“三”包含的那个“一”,找回一个人本性纯良的时候的良知。具体就是“存天理去人欲”,按老子说的去“有”做“无”,回归道德经里所讲的“孩”的状态。当然,这个“一”,也不简单等同于“道生一”的那个原始的“一”了。它既是本真直觉的,又是系统的,更是合二为一的(指的是阳明心学的收敛与发散圆融而为一,未发已发无先后之分而为一,知行的合二为一)。甚至,阳明四决第三、四句里的善恶之二分,也同样不是一生二中的“二”,而是前述的“三”中的包含的玄同之“二”。

“勤学”不只是多读书,“接”书中还需要敢于思辨,思辨中即启动了“化”的一部分过程,和冲泡药、茶一样,“化”的本质要靠“冲”。要实现阴阳矛盾的玄同,离不开“冲”这个过程。这个冲的过程,不但是化,也是同步的发,这可能首先是学行合一,但落在“知善知恶行善去恶”上也是知行合一。读书中既要善于形而上的去找规律(格物),又同时需要在形而下的运用中来实践规律,同步的,就需要在世事上磨自己,磨,就是在矛盾的冲突中提升对自己的认知。化和发必须合一,因为仅仅敢于思辨依然是不够的,学而思依然罔,思且行方可不罔。而阳明提出的“责善”,强调的是仅对同道人,并不是简单介入他人的命运,此处对照了前述的“奉”。这种输出不但是积善缘,也终是有益于加速自己的认知提升。

唯此,方能做个有效率的“好人”,把书读薄,用实践来求得书背后揭示的大道至简的基本规律,尤其是真正了解自己(三十三章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和做好自己。阳明强调知易行难,“知之匪艰,行之惟艰”,意思是只有克服了私欲而真正做好了自己,才是真正的懂了做人的道理。如果内心真知道了,做起来是容易的。内心做不到而去空谈,自然都是伪善的。这个是心学最关键之处。

对于绝大部分人,这个过程是痛苦而漫长的,而且并不是均匀的,也是太极鱼眼图体现的二八现象,一个人八成的进步来自其在面对磨难和挑战(也可能是生活对于我们某种性格或认知缺陷给与的教训)中通过“破格”(大胆创新和认知突破,往往包括痛改前非的“改过”和真正的认识自己),获得个人在方法论和认知上的大突破,也真正做到了“为善去恶”。处于此破关时,一个人进一步领悟到“二生三”中的那个“二”的玄同;那个“一”的系统观,乃至主客体归“一”、动静归一、知行归一的“心即理”的状态;他理解了做人的边界感、做事和思考的分寸感,明白了“止于至善”,即做到刚刚好的中庸。这个过程就是阴阳矛盾在“冲气以为和”。

朱熹解释《大学》里的“至善”是做到事物的极致,不免容易让一个人违背内心而刻意、刻薄或者虚伪,而阳明先生说,至善就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是去除私心杂念,去有归无,一个人方能在理解事物上与道一致,体会到“二生三”,反反复复的知行合一中格物致知,明白了外部的得失往往并不那么重要,体会到中庸之知止,最终找到“本自具足”和纯良。这时候,你读到的书中之学才能转换为你心中之道,你理解到削弱私欲可以偶尔体会到“无为”的境界,你的格局和认知力,使得你可以偶尔触摸到无所不为的“圣人”境界。

image.png

注:我用这张总结对照表来显示我的体会:儒家是入世的粮店,道家与佛学相通,而中国文化的传承演进中,儒释道早已互相影响交融。

五、损之而益对管理学的简单对照

在管理中面对“既要又要”的压力,如何去做到“二生三”而破局,对于管理者各方面的综合要求极高。它需要通人性、空己利、明时势、定战略,需要有创新力,即“认知三格”定义里的“破格”能力。

本章下半部分,在前面的帛书对比中已经分析透彻,我们不再逐字解读。现在最常用到的理念“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类似第五十八章中所阐述的福祸相依。塞翁失马就是典型的例子,世人皆知,但是大家工作和生活中还是经常会忘记这一点。我们面对偶发的外部悲喜,因自己过度的对短期得失的在乎而乱了心性,使得自己陷入慌乱而降低了应对能力。企业管理中也是如此,过度关注外部条件中的负面因素,不知道坏事里面都有好事。如果没有竞争,企业自身就会逐渐衰老而突然死亡;资源有缺,恰恰也可能会激励企业自强——发展出一种不依赖外部和不可控资源的内生力。

我在2022年度公司年终总结发言的“三个近义词和三个反义词”,就是把这个“益之而损”,用活生生的组织管理里的例子给诠释了。大家可以参看。

反之,好事里面必然有坏事,更多人忘记了这个道理,简单的例子就是自大,把用运气赚到的最后用实力赔掉。复杂的例子,生态学中有个“最低限制因子规律”〔2〕,很适合在企业管理中借鉴,但容易被忽视的是,生态学中提到了,有时候“最低限制因子”的最低不是太少,太多也是。很多企业家或管理者对此却无法理解并容易忽视。比如,建筑型央企谋求转型,但目前还很少有成功的,这除了缘起国资委的考核模式外,它们的某些资源的过“多”,也是一个被忽视的因素。伴随着城镇化的停滞,如果依然只考虑营收,这些巨轮将会喧闹地、义无反顾地驶向冰山。

编辑: 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薛涛

目前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学位,此前分别在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获得理学学士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现任E20环境平台执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易二零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湖南大学兼职教授,沈阳工业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兼职教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硕士生校外导师,天津大学特聘讲师,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PPP双库的定向邀请专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体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应用中心村镇水生态环境治理领域专家,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注册专家(基础设施与PPP方向)、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库专家、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化学品和废物环境管理智库专家、中国环保产业研究院特聘专家、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环保产业政策与集聚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垃圾焚烧专家委员会委员,环境部“污泥处理处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特聘顾问。住建部指导《城乡建设》杂志编委、《环境卫生工程》杂志编委、财政部指导《政府采购与PPP评论》杂志编委,并担任上海城投、天津创业环保、碧水源、中建环能等上市公司独立董事。

在PPP专业领域,薛涛现任清华PPP研究中心投融资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PPP专委会秘书长、中国PPP咨询机构论坛第一届理事会副秘书长、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PPP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国合中心PPP专家库成员、中国青年创业导师、中央财经大学政信研究院智库成员、中国城投网特聘专家等。

20世纪90年代初期,薛涛在中国通用技术集团负责世界银行在中国的市政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管理,其后在该领域积累了十二年的环境领域PPP咨询及五年市场战略咨询经验,曾为美国通用电气等多家国内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询服务,对环境领域的投融资、产业发展和市场竞合格局有着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华大学环保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着力于环境产业与政策研究、PPP以及企业市场战略指导等方向。

出版书籍有《涛似连山喷雪来:薛涛解析中国式环保PPP》和《薛涛解析管理之道与认知之得》,其中,《涛似连山喷雪来:薛涛解析中国式环保PPP》于2018年12月1日正式出版,2021年11月再版;《薛涛解析管理之道与认知之得》2024年7月出版。

主要工作成果包括英国全球繁荣基金全国水务PPP示范项目典型案例研究 、城市水务市场化改革的进展与政策建议研究、贵阳南明河综合整治(BOT+TOT)项目(北控水务) 、财政部第二批示范项目世行贷款宁波厨余PPP项目等。

作者新文章

作者热文排行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